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唐诗算不算古诗词

唐诗算不算古诗词

1.什么叫做诗歌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像李白的诗就不能配曲,而苏轼的就可以,所以苏轼的叫诗歌,李白的叫诗。

2.唐诗、宋词算不算文言文

唐诗、宋词运用了文言句式但不能笼统的说他为文言文,因为文言文一般指散文

一下是摘取的 文言文概述与文言句式

]文言文概述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3.唐诗算不算近体诗

你阅读下面这段文章你就会明白:近体诗的句式及其语法特点 唐诗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过,唐以后七言诗多了,句式自然也多了一些变化。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

例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魃接辍#ㄍ醪醺螅?BR> 况闻--处处鬻男女。(杜甫岁晏行)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知是--荔支龙眼来。(苏轼荔支叹) 这些七言诗句的后五字,如果细加分析,有的是二一二,如杜甫《晏岁行》例;有的是二二一,如王勃《滕王阁》例和白居易《长恨歌》例:有的是四一,如苏轼《荔支叹》例。

反过来,五二式则是非常少见的。杜甫《宿府》的"午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是仅有的情况。

近体诗的句式,和古体诗的句式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五言七言的一般句式,既适合古体诗,也适合近体诗。

这里只作两点补充说明: (1)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於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欢--学--齐优。

(陆游黄州) 由此可见,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跨两个节奏单位的。但是多音词或多音的名词性词组不能不跨两个节奏单位,李商隐《无题》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其中"相见时"就是跨两个节奏单位;又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其中的"二十四"也是跨两个节奏单位。

不过这种情况在近体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 (2)近体诗的句式,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这就是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是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两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开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因此,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古体诗中某些句式一般是不能用於近体诗的。

例如: 黄泉下相见。(古诗焦仲卿妻) 其险也若此。

(李白蜀道难) 且***欢此饮。(陶渊明饮酒其三) 一丈毯用千两丝。

(白居易红线毯) 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从意义单位看,这些诗句都不是三字尾。一二两例是二字尾,三四两例是四字尾,五六两例是五字尾。

这都不合於一般律句的节奏。特别是二字尾最不可能用於近体诗。

以下讲的是近体诗的句式,下面谈谈近体诗的语法特点。 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语法上和散文是一致的。

近体诗就不同了,近体诗有一些语法特别是散文所不能有的。有些诗句我们不但能从平仄上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而且在语法上也能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

入律的古风也是这样。关於这个问题,我们不打算谈得太详细。

这里只提出两点来谈:省略和倒装。 先说省略。

近体诗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炼。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这且不说;下面要谈的是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这可以细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

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杜甫春日忆李白)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白居易中秋月)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

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杜甫永怀古迹其二) 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第四种是复合句,其中一个分句有谓语,另一个分句没有谓语。

例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寒。

(白居易旅次景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崔颢黄鹤楼) 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再说倒装。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

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

例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齐寄杨补阙)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与其八)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鬓,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白鬓归) 这种语序的变换,从散文的语法来看都是不好理解的。

但是,在近体诗里既适应了声律的要求,又能增加诗的情味。 我们知道了近体诗的这些语法特别,才能更好地了解近体诗的意思,而不至於拿读散文或读古诗的眼光去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