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关于限制自己的诗句

关于限制自己的诗句

1.描写约束自身言行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约束自身言行的诗句有:

1. 名不可以虚求,贵不可以伪得。——《袁子正书政略》

2. 多行不义必自毖。——《左传》

3.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5. 利令智昏。——《古今格言利害》

6. 官不可以私予人,人不可以私取官。——《晋书》

7.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8. 以细行律身,不可以细行取人。——魏源

9.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陈弘谋

10. 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诚生信,勤生效。——李惺

代表诗:

《石灰吟》

明代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 浑:全。

4.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作者简介

1. 本名:于谦

2. 别称:于忠肃、于肃愍

3. 字号:字廷益 ,号节庵

4. 所处时代:明朝

5. 民族族群:汉族

6. 出生地:杭州钱塘

7. 出生时间:1398年5月13日

8. 去世时间:1457年2月16日

9. 主要作品:《石灰吟》,《节庵诗文稿》

10. 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

11. 官职:少保、兵部尚书

12. 追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13. 谥号:肃愍→忠肃

14. 称号:民族英雄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人物影响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不仅如此,他的石灰吟也对后人影响很大。

主要成就

1.政治

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2.军事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3.文学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2.形容“不想让别人约束自己”的句子有哪些

1、向往自由的人,他会追求,因为他明白,鸟翼上系上黄金,这鸟便永不能翱翔天际。

2、摆脱你的束缚,在蓝天中遨游,在花的海洋中畅游,挣扎地逃离,快速地逃开,让束缚找不到你,让限制永远离开你。

3、自由的大门,会向向往追求他的人敞开,自由的人永远会有一颗不老的心,在拥有自由的同时,动力梦想追求也会向你走来。

4、自由需要环境,文明程度的高度,决定着自由的宽度。在一个权力至上,任人宰割,野蛮屠戮的环境,自由就无从谈起。

5、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6、我们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男还是女,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国家主席,也不管他是卑鄙还是高尚,只要他要自由,他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谁。

7、自由需要想象。庄子鲲鹏之志,老子的无为而治,李贽的童心说,罗素的参差多态,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他们的想象智慧创造了自由的精神家园。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9、不自由,毋宁死

10、自由是一种心声,一种灵魂,一种超越自我的动力。

11、水倾泻,因为它自由。坚石挡不住水的奔腾,利器割不断水的精魂。因此,它温文尔雅,从容不迫地倾泻。

12、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渴望,如同扎根在心中的大树,无法拔除。总有一天,它会突破心灵的束缚,开花结果。

13、散文在自由舞蹈,散文就是活的,我爱不愿意被人约束的有自由灵魂的散文。

14、一位朋友问我,报纸上说老白山有娃娃鱼,我说,可能有,但我没有见过。为什么要捉来自己养呢,让它们自由自在的多好。我们不是一直在追求着自由吗?那么,就从给予这些鱼以自由开始,好吗?

15、自由,犹如华贵的舞台,让你自由欢舞;自由,犹如一对翅膀,让你自由翱翔;自由,犹如一课参天大树,让你尽情乘凉。

3.关于自我控制的名言4个

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笛卡儿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漠》

勿以来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4.关于自控的句子

1.在人生路上,自制力是你顺利通过悬崖边的安全屏障。

2.自满是一口井,而你将成为其中的一只蛙。

3.失去自制力将使你在欲望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4.在面临诱惑的漩涡时,自制力就是你的中流砥柱。

5.成功是从生命之树上结出的硕果。

6.人生的舵盘由许多部件组成:努力、自制、不灭的希望……

7.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制力,便可能误入歧途,导致一生的遗憾。

8.能控制住自己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9.艰辛一时,享受一世。

10.也许当自制力从你的心中崛起时,就将远离往日的欢乐;但请你相信,自制力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5.形容严格约束自己的词语有哪些

1、严于律已[ yán yú lǜ yǐ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出自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造句:老师常教导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2、鞭驽策蹇[ biān nú cè jiǎn]: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出自明·张居正《纂修书成辞恩命疏》:“盖五年于兹,而今始克就,鞭驽策蹇,宁靡寸劳。”

造句:这次考试我之所以取得成功,不过是鞭驽策蹇而已。

3、奉公正己[ fèng gōng zhèng jǐ]: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

出自《魏书·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造句:不管处在哪个位置,奉公正己都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准则。

4、晨兢夕厉[ chén jīng xī lì ]:兢,小心谨慎;厉,严格。 指终日勤勉谨慎。

出自《宋书·袁粲传》:“朕以眇疚,未弘政道,囹圄尚繁,枉滞犹积,晨兢夕厉,每恻于怀。”

造句:尽管前段时间足球队员们晨兢夕厉,但在先天不足的情况,还是没有挽回这场比赛的败势。

5、砥砺德行[ dǐ lì dé xíng ]: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奋发向上。

造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

6、防意如城[ fáng yì rú chéng]:意:心思,指私欲。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像守城防敌一样。出自唐·道世《法苑珠林》:“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造句: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防意如城,那世界该多么公正。

7、朝督暮责[ cháo dū mù zé]:朝:白天;暮:傍晚。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检查。形容督促检查非常严格。

出自唐·李靖《李卫公向对》:“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造句:在教练的朝督暮责中,城南中学取得了篮球比赛第一名。

8、刻己自责[ kè jǐ zì zé]: 严格要求自己,能够自我批评。

出自《汉书·杜周传》附杜钦:“归咎于身,刻己自责。”

造句:母亲对我的要求很简单,只希望我做到刻己自责。

9、束身自重[ shù shēn zì zhòng ]:束:约束;重:尊重,看重。严格约束自己。

造句:我们局长束身自重,不用权利为自己及家人谋取利益。

10、恪守不渝[kè shǒu bú yú ]:严格遵守,决不改变。

造句:面对诱惑,他依然恪守不渝,不愧是我的榜样。

关于严格约束自己的故事:

1、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2、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参考资料

梅萌.成语大全.[M]: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8-1

6.遇到不愉快的事要控制自己用诗词表达

可以用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来抒发愁绪和情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白话译文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文学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limit_1" max-height="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