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古街汉服散文

古街汉服散文

春节前夕,渝帆与几位朋友在古都南京旅行,重点游览了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众多 旅游 景点,比如夫子庙、瞻园、白鹭洲、秦淮河、明城墙、大报恩寺、江南贡院、瞻园等,这是南京 历史 悠久、文化荟萃的传统老城区,集自然风光、街市民居、山水园林、乡土人情、庙宇学堂、 美食 购物、科普教育、节庆文化等多种景观于一体,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和中国 旅游 胜地四十佳。

在这一片区域,有很多闻名全国的景观,比如南京的母亲河和古老文明的摇篮——秦淮河,它素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因“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 历史 文化名河”。

此外,南京的夫子庙也是闻名全国的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与曲阜孔庙、北京文庙等齐名,是中国古代江南文化枢纽之地、金陵 历史 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

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读南京的 历史 文化,还可以乘坐游船穿梭于秦淮河中,去感受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诗意。

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游玩期间,给我们印象深刻的除了厚重的文化、修久的 历史 、诱人的 美食 ,还有随处可见的古装(或者称其为汉服),并不像其它地方的人穿汉服是为了拍照,在夫子庙一带的南京人似乎穿汉服是一种享受,这种服装穿着让他们觉得舒服。

所谓汉服,并不是汉朝的服饰,而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称。

汉服是世界上 历史 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据《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丝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汉族的服饰自周代至明清,三千多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改变。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直到近代西主文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增加,汉服才逐步退出 历史 舞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加大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对于汉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也加大了力度,民间开始出现很多的汉服社群、圈子,大家都以着汉服为乐,享受那种文化回归的乐趣,由此在全国各地渐渐形成了汉服热。

这种汉服热的现象在南京的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上尤为明显,他们觉得穿古装、游古都,才更有韵味,厚重的青砖,绵延的城墙,壮观的城楼,与华丽的汉服相得谊彰,据其中的身着宫庭装的美女介绍,她家里有五套古装,每到周末,就会脱下工装,换上汉服,约上朋友,一起去逛夫子庙秦淮河,一起寻 美食 ,一起拍美照,一起享受这引人注目的汉服生活。在她的身边,像她这样的年轻男女还有很多,大家都把汉服当普通衣服穿,并不是为什么节日或活动而穿,而是为自己的乐趣而穿,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渝帆看来,这种汉服热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