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沿着山路绕过一个又一个急转弯道向山顶开去。
小时候,山顶的积雪常年不化,我们扬着头,说:“快看白帽子山!”。
曾经,我们因为这个世界的苍老而感到永恒的踏实。
现在呢?朋友说:“我们得开到3700米以上的山顶上,才能够找到一个好的视角看到雪。”等停下车,站在山顶,对面的山上不过星星点点的积雪,在冬日的阳光下,像一股泉水在山坡上跳动。
今年冬天这里还没有下雪呢!年年飘落的雪花,年年很快就化去了。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开始什么都留不住了。
严格说来,这里不算是我的故乡,我不是在这儿出生的,两岁多随父母来这儿,到18岁就离开了。但是,我总是把回到这儿当成回乡。大概在每个人心里,即使葳蕤天涯,总还是需要留着一个地方可以称为回来,留着一份 情感 可以称为归航。
朋友开到一个弯道的平台时说,他到周末常常带老婆来这里,在这里掉头往回开一段,在前面等着,从后视镜里看着他老婆沿着山路走下来。
“让她散散步,散散心,教语文一周的课时太多,太累心。”他只是无意识地说了一个事实,我却被那不经意流露出来的默契相守打动了。
好几天,一直惦记着等回到自己北京的家里安顿下来,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他老婆,她也是我的好朋友。
“也许你是旁观者清吧?”后来,她在电话那端沉吟良久缓缓说道——生活中有多少次与相知擦肩而过?在这个日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留住彼此的心意?
下山的路上,看到半坡有一群一群分散开的牦牛。
坡地上拉着分割放牧区域的铁丝网。
两头体格壮硕的牦牛,黑色粗硬的长毛几乎从背部垂落到地上,正隔着铁丝网对视着。
我扭着头看着它们如何解决?其中一头肩部的肌肉松弛了下来,掉头跑开了,另外一头盯着它跑开一段后,也松弛了下来,高高抬起一直对着对方的沉重的牛角,慢慢后退,转身悠然走开了。
像极了幼儿园的两个小男孩为了一件心爱的玩具,挺身站起来,小胸脯互相顶着,直到其中一个放弃。
作为动物是幸福的,特别是在天地之间自由生长的动物是幸福的,它们永远停留在人类的童年,不必经历现实的坎坷,命运的无常,个性在得失之间的扭曲纠结。
几十组小院落为一组,组成的几个小村子点缀在高高低低的山洼中。
时间尚早,没有炊烟。朋友特意选了一条穿村的路,经过了几个小村子,也没看见人影,但是那些新瓦和整齐的砖墙,偶尔瞥见的屋檐下挂着的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你能感到它们的生命气息。房子也是有生命的。
我记得前两年,我和一些朋友开车去张家口滑雪场,也经过一些山区里的小村落,那些房子的玻璃都破碎了,黑洞洞的窗户就像张大的嘴,徒劳地呼唤着主人回来。甚至还有三层的红砖小楼,也被遗弃了,盖房子的时候,主人一定也曾满怀喜悦。现在人们都进城去讨生活了,把曾经热乎乎的家就这样丢了。
在这远在天边的故乡,这些小村落的人们又是如何能够世代生于斯长于斯安于斯的?如果你从没有见过这个世界的喧嚣,是不是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它至少能让你安之若素。追求外面的世界总会让你备尝颠沛流离的心酸。
我能做到吗?安一方水土,守一份心静。像这些村落里的人们一样,只随着大自然的作息而动静。在冬天蛰居在自己的屋子里,他们又在干什么呢?
每个假期,火车,煤灰,烟雾,车厢里那一张张睡眼惺忪油腻的脸,停靠在一个又一个小站上那些吆喝着卖鸡蛋的农妇,我的童年在两个城市之间颠簸。
我能理解我妈妈,她的心从来不属于我。她,一个资本家的小姐,一个小时候去包厢听咿咿呀呀京剧的小姐,怎么能待在这个没有声音的地方?所以她必须拽着我一次又一次回她的故乡,回她的家。而我就成了火车上的浮萍。
真的没有声音吗?我现在坐在自己的家里,努力回想我在山里听到过的声音。我无法找到准确的拟声词去记录它们,就像我无法从大海里捡起一滴水一样。生命的声音在静悄悄地涌动,如大海单调的浪潮,听惯了你以为海是安静的。
单调的色彩,单调的声音,单调的日复一日,我知道我再也无法与这一份肃穆的单调,心意相通,此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县城边上还有一座不高的山,我们小时候叫它蚂蚁山。那会儿,山上只有低矮的灌木丛,每年三月,我们都会扛着铁锹和现在中学生去春游一样快快乐乐地上山植树。
现在这里修建了公园,铺了石子路,石头台阶,建了小亭子,山脚下还修了一个人工湖,同学告诉我现在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不过,我没在意记住,在我心里只记得它以前一直的名字“蚂蚁山”就行了,跟我那些一起长大的伙伴们说“蚂蚁山”,谁都知道。
我站在蚂蚁山上,同学指给我看东边的山脚下,那里曾经就是父辈的厂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大片高层住宅区。
小时候,下午逃课,会从在家属区的子弟学校翻过院墙跑到厂区去玩。一片片排列整齐划一的各个车间,中间种植着灌木丛。
挤进灌木丛,去扑那些在下午的阳光下昏昏欲睡的美丽的蝴蝶,常常在裤子上沾满荆棘刺,坐在路牙子上,耐心地摘刺,就是一个下午的消磨乐趣。
从小,我就习惯一个人待着,直到现在也是,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在公园散步,陪伴总让我有心理压力。我不去幼儿园,妈妈就把我锁在家里,我站在小板凳上,一个人看着窗外,整整一个上午。
妈妈经常因为学校的事,忘记回来给我做午饭。我听见隔壁的阿姨已经回来了,她和妈妈是一个学校的老师,我听见她的两个孩子像小鸟雀一样叽叽喳喳。妈妈还没回来,妈妈就忘记了我。
妈妈因为她的一个学生被厂保卫科科员打耳光,去厂里找厂长要说法。我把小人书撕了,叠了好多只纸船,头尾相连,绕着床边一圈又一圈,我想象着有一天坐船远航,远远地离开妈妈,让她再也见不到我。
现在,他们那一代人建造的厂区,家属区都荡然无存了。我想,我多少能感受到父母的心情。清清浅浅,回首望,至少有一行脚印,而他们却什么都看不到了。曾那么用力的生活过,努力地改造自己,想要挺直腰杆。
妈妈,一个资本家的臭小姐,在北京城郊山区接受再教育,又被戴上了反革命家属的帽子。不得不随着自己根正苗红,贫下中农出身的丈夫避开是非的漩涡,随着支边大军远避到这里来。
那一刻,妈妈一定是恨死了现实的突变,命运得无常,也恨死了我。因为她说过,没有我,她可以离婚,可以苟活,不用跑那么远。
可是小时候的我不懂啊!我怎么会猜到我在妈妈的生命里因为重要而成为负担,成为多余的包袱,我又怎么能接受妈妈在后来的岁月里,每每不如意便要加给我的仇恨般的报复?她被扭曲了,然后强力地扭曲了我。
于是,我一直都认定自己是一个连母爱都不配得到的多余的存在。
为什么面对所有的学生妈妈都像一个天使,扭过脸来却把分裂开的另一面给了我?下手那么狠。
我曾在无数个夜晚,委屈地蜷缩着遍体鳞伤的瘦小的身体,纠结于这个问题。人生之初,最该饱满的爱成了我人生多年都无法填平的黑洞!我只能跟自己解释说,因为你不该来,你是一个多余的孩子。
记得一次晚上夹着书散步,累了去肯德基看闲书,看了几页,椅子实在不舒服,影响我深入阅读的兴致,好在是坐在落地窗前,看看外面也还可以待会儿。城市的夜晚总是千篇一律的面孔,大城市不过就是更多一些霓虹灯,车灯,橱窗灯各种各样的灯和兴冲冲的人们。不用抬头,抬头也看不清星空,星空弥散着灯光,像是城市的倒影。不像故乡的星空那么单纯,只是把星子颗颗擦拭得很亮。
那次想起星空,让我想起高中班里有一个梳着垂到腰际的独根辫子的女生,我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她像从记忆的深海中翻了个身慢慢浮出水面。
那段时间,我对死亡充满迷恋。
我在我的日记本里写的所有的诗都是关于生死的,比如什么《给坟墓中的自己》之类,这个奇怪的心理,可能让我能够平衡一下在现实中受到的伤害和 情感 的缺失。
能够让我觉得至少我还有死可以选择。
在死亡的那一刻我渴望她深受悔恨的折磨。我固执地认定那个独辫子的女生,她的弟弟一定不肯就范,乖乖离去,一定会有一部分灵魂附着在她的身上了,那个漂浮的灵魂吸引了我和她成为了朋友。
每天下晚自习,我和她一起回家,总是会抬头看星空,星空干净明亮,没有任何干扰,轻易地就能分辨出那些 星座 。它绝不是城市的海市蜃楼,它比一切都久远都深邃。它从来都不会逼迫你去面对人生的大问题,它的永恒和寥廓给了我安稳。抚平了我心中那些沟沟坎坎。
“在15岁到18岁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我们相遇。”他说,在同学聚会的晚上,我坐在大圆桌的一边,周围是我二十八年前的高中同学,灯光明亮,让我在恍惚中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我正在穿过一条狭窄的过道,一边是似乎已然失去的昨日,一边是似乎正在建立的现在。我不知道该让哪一边在沉浮中稳定下来,给我一个真实的依靠。在这个悬而未决的中间,我看到我的人生以此为界徐徐向两边展开。任何一个结果其实都隐藏在曾经的原来如此里。所有的布局早已设定。
曾经因为妈妈给我的冷漠,我一直玩世不恭地以一个 游戏 者的身份乐此不疲地参与着喧嚣,让自己维持着一个不那么颤栗的姿态。
而此刻,在圆桌的一边,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痛楚。我多么希望一切从来,让我有机会用一个温暖的颜色与纯真的他们相遇。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地矫正着自己,小心翼翼寻找着一个坚定并且完整的支撑,让我内心那个没有最初最重要的 情感 可以归航的孩子不再是一个多余的存在。
“我不相信你会不难过?我不相信你不会哭?”二十多年前,深爱的他对我说。
我就那样转身离开,长街上橘黄色的灯光穿透雪雾,默默无语。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是有温暖的颜色的。
多么可悲,我是在最该留住却擦肩而过的那个人身上,才学会了哭泣。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哭是受宠的孩子的特权,而我从小就廉价的只剩下自尊了。这个卑微的自尊逼着我去索要完整和没有瑕疵的感情。于是我在每一次的患得患失中没能种下一粒爱的种子,即便是种下了我也没有浇灌它的清泉水。在我内心那个巨大的黑洞,让我失去了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多余的人”总让我异常敏感,我害怕自己成为枝头那终会被摇落的黄叶。
海子有一张照片,仰面伸开双臂躺在大地上。我猜,他在卧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姿势。只有在那一刻,每一个被定义为别人 情感 中“多余的人”才有胆量放弃自尊张开双臂去拥抱想要拥抱的一切吧!不用再担心受到伤害,不用再顾虑自己的多余会给别人带来妨碍。
我曾经责怪故乡,是它的贫瘠,闭塞,带给母亲太多的失望和对命运拨弄的愤怒。我对它刻意地视而不见,总是做好侧身离开的准备。
我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提到过故乡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等候离开的小站,我不喜欢它,我在等车带我离开之前,一定要举着报纸挡住我的视线,我不想看它,不想激起任何情愫,我怕被这些情愫最后拴住了。
所以我一直以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没有和我一起长大的那些孩子们对故乡的依恋。但我沿着回忆的线索才明白,我的固执其实是不敢承认我的留恋不舍。我为此感到庆幸,我为自己终于学会了珍惜,学会了留恋,学会了感恩曾经的陪伴而庆幸——因为此,我的心才能不荒凉,才能安然归航。
慢慢地推开这扇门,慢慢地走进去,我发现我已经不再悲伤了。
我一直还担心心里那颗不原谅的种子还会生长,我不想这辈子都坚守着怨恨。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悲剧都是因为现实的突变,命运的无常,和自我性格调整不到位造成的。我无法选择既定事实,但我可以扼住命运的喉咙,以坚强,不放弃自己来改变我的人生轨迹。我想这一生,我都无法做到和妈妈像我和我儿子一样母子连心紧密地拥抱,互相撒娇,我和她不行,我的身体下意识地抗拒她的接近,无法抹去她对它的暴虐的记忆。
妈妈过马路的时候要是抓紧我的胳膊,我的皮肤上会立刻起鸡皮疙瘩。
但我学着让我的内心放松下来,毕竟妈妈已经不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
我已经在漫漫来路上,学会了仰望头顶的星空,学会了去寻找如那些明亮的星星一般明亮的眼眸。它们一颗颗一双双落在了我心里,曾经,那个冰冻起来的多余的孩子已经融化在春暖花开中。
我写这些的时候,有人敲院门,我去开门,是四岁的小雨泽。我的门刚开一条小缝,他就迈动小腿挤了进来,跑到院子中间,才刹住。
他转过身来,对我说:“姑姑,我昨天就看见你回来了,可是妈妈不让我来,我是偷偷来的,快关门。”
我乐了,我一直都挺喜欢这个孩子,他父母是外地人,在对面开了间照相馆,兼营打字复印。
头几年还行,这几年家家都有打字机、复印机了,活少了很多,勉强维持。
外地户口,孩子不能上公立幼儿园,私立的幼儿园非常贵,去年初,他们又生了个儿子,两口子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两口子争吵时有发生。前一阵子,孩子妈妈干脆抱着小儿子回了乡下娘家,把这个大儿子丢下,天天在胡同里乱跑,跟个小野孩子一样脏兮兮的,没人管。
每次问他,妈妈回来没有?他都会立刻站住贴着墙,像是他犯了错误才把妈妈气走了很理亏的样子,低了头撇撇嘴小声回答:“没有,妈妈说,不回来了。”
开始街坊四邻都颇有微词,觉得孩子妈妈有点狠心,后来慢慢了解了一些,也觉得实在是无奈,交不出房租,没有多少活,冬天连电暖气都不舍得开,大的要上幼儿园,小的要喝奶粉,处处都是要钱的,孩子妈妈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半夜发牢骚,日子过不下去了。
以前也问过她,为什么不回自己老家,好歹比在北京好过一些。
她给我看了老家的照片,真的是破瓦寒窑,要坐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再倒公*** 汽车 二个多小时,再雇驴车到山下,再走山路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地不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也没有别的活路,到大城市还能挣点钱。
可是这几年,北京生存成本越来越高,房租和孩子的费用越来越贵……退无可退,进无可进。
孩子妈妈说:“分开也许还能各找活路,比绑一起憋屈强。”
我没有到过这一步,不能理解这份艰难下的放弃。
后来,孩子妈妈倒是回来了,把不到一岁的小儿子留在了乡下。
我每每想起她天天抱着胖胖的小儿子那份疼爱,那个乖巧的孩子,和谁都会伸出小胳膊笑着要抱抱的样子,总会心疼。
我蹲下身问小雨泽:“你想不想小弟弟呀?”
他伸开胳膊说:“姑姑,你抱抱我吧。”
我抱住孩子,他才回答道:“想小弟弟。可是妈妈说不要弟弟了。”
我紧紧抱着孩子说:“不会的,妈妈是逗你玩呢,你们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不会不要的。”
我不知道孩子幼小的心里会有什么想法和怎样的担心。只是觉得悲从心中起,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和他那个被抛在老家的弟弟,将来得用多少时日去修补内心的缺损?
报道说,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在家乡没地种,到城市又因为没有技能或者是因为年老体衰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付不起房租只能这样混迹在24小时店里。
我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我只是每年春运高峰的时候,看到他们,看到他们成群结队地背着被子,拎着暖壶,水盆,从这个城市各个角落抽离出来,集中在火车站,等着回家。
过完年,他们又像是一团一团移动的大包袱回来了,消失在城市中。
我想起一次半夜,失眠,去麦当劳看闲书,也曾看见过一个中年妇女,拖着一个破烂的编织袋,看形状里面应该是装满了她今天一天捡的塑料瓶。
她一屁股坐在我旁边的小桌旁,岔开大腿,嘴里一直在恨恨不平不停地叽咕着,听不清她在叽咕什么?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叽咕什么?
她拿出了两瓶啤酒,一碗街边卖的烤冷面。很快就吃完喝完了。喝完酒,好像她的情绪倒平稳了些,她拿出一张报纸,一边贴近眼睛看报纸,一遍叽咕地读着。
我能看出来她已经接近精神彻底崩溃的边缘。她让我不寒而栗,一个女人她是怎么滑到了这一步?她只能靠啤酒撑过一个又一个黑夜的逼仄,她还能撑多久?
她没有家人吗?她没有孩子吗?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个角落一份 情感 可以拽住她,不让她彻底的滑落深渊?
相比她,我是幸运的,曾经那些酗酒的日子,那些只想醉生梦死的日子,那些想彻底放弃不再追问为何要让我来此一遭的日子。都永远的堙灭了。
我多么希望这些城市里的漂泊者也能有我的幸运。他们也能有幸福安稳的生活,而不是这样一组一组的数字:截至年底,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数量超过2.7亿,跨地区迁移的“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还有更让人痛心的报道,全国各地留守儿童多起zs,意外sw,遭受xq,集体fz……
那些可怜的孩子,内心经历的煎熬比我要更加深重苦难,他们作为一个多余的群体,又该拿什么在他们漫长的一生中,去填平 情感 缺失的黑洞?
与曾经的原因不同,但人口大迁徙依然继续着。
我已经释然了,我已经前行了。
但愿,那些还在生活的边缘踯躅的人们,最终也能有一份温暖的支撑,得以安稳前行;但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不再是这个世上多余的人,都有家可回,有一份情守候,不为任何原因所裹挟,身不由己地流落他乡, 情感 断裂,无依无靠。愿那些孩子每一夜晚都能在母亲的怀抱中安睡,那些大张着嘴呼唤着主人回家的房子重新拉上窗帘亮起灯光。
而对于我们这些不用为讨生活四处奔波的人们来说呢?我们需要什么?我停下笔,听着手机里放的音乐想着这个问题。
盛中国,俞丽娜演奏的《梁祝》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化蝶一段,一个明丽欢快,自由奔放;一个幽怨缠绵,依依不舍。
以前我有一个索尼CD随身听,黑色的像一只小飞碟,买它的时候用掉了我两个月的工资,一张原声碟也比我一个星期的饭钱还要多。那个时候我的耳朵是挑剔的。
现在呢,手机里放的音乐不过是一个粗糙的背景。我的心已经很难追随音乐中那最细微之处,就像我们已经不再感受到别人的心意,也不再认真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大多数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殷勤的敷衍。
精致的生活却磨损了我们曾经精致的 情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说人心如璞玉,那这它山之石是什么呢?也许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次心灵的回乡,回到最初,回到明澈的眼眸看世界的那一刻。
写完这些,刚好看到故乡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来了照片,今天下大雪了,日日新异的世界,依然有旧日的模样!真好!我的心又一次回故乡去登山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