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蚂蚱,生活在夏天的田野中,东窜西窜的,到处都是。
4、一只蚂蚱,多么平凡渺小的一个生命,向它鞠躬?作者似乎有些大惊小怪。我也见到过不少蚂蚱,反正我是从来没有向它们鞠躬过。你们觉得呢?
明确:文中的这只蚂蚱并不平凡,甚至可以说它很伟大。
三、 分析文中蚂蚱的形象。
1、文中的这只蚂蚱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明确:生存环境:萧瑟的初冬
(“惟一”“倔强”)
遭遇:被草杆穿过身体
又被草杆穿过身体
精神:顽强
3、这三点中,哪一点最重要?
明确:第三点,它是本文中心的一部分。
4、另两点与第三点也是一脉相承。让我们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5、请一位学生朗读第2、3两小节。
6、作者称它是“惟一”“倔强”活着的蚂蚱,仔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你觉得它们体现了这只蚂蚱的什么特点?
明确:生命力顽强。
7、学生快速浏览第4到第10小节。
8、这一部分内容与顽强精神有何联系?
明确:遭遇到这两次突如其来的不幸后,蚂蚱的逃生经历体现了它的顽强精神。
9、教师小结。
明确:所以,这三个特点是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只蚂蚱的顽强。
四、 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1、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由外而内地给我们展现了蚂蚱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特殊之处,而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到书本中去找一找,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在哪几小节中体现?
明确:惊讶、漠然、好奇、震撼。
2、让作者惊讶的是什么?
明确:在初冬的山上,一切生命活动似乎都已沉寂,但这只本应在夏天活动的蚂蚱却还活着,让作者感到惊讶。
3、学生默读第4、5两小节。
4、这两小节写了蚂蚱第一次被我用草杆穿过身体,你们看后觉得怎么样?
明确:残忍、可怜……
5、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残忍,把一只蚂蚱活生生地穿在了草杆上?
明确:为了防止蚂蚱逃跑;因为蚂蚱是害虫。
6、推测一下,作者当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漠然。
7、蚂蚱逃脱后被作者第二次穿上了草秆,这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好奇。
作者很好奇,他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方法逃跑。
8、之后,面对他看到的那一幕,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震撼。
9、作者之所以感到震撼,是因为他目睹了一个奇迹。
那是怎样的一个“奇迹”,你们看懂了吗?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张示意图。
10、请一位同学把第10小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11、看到这样的场景,不仅作者深受震撼,相信同学们也挺感动的。圈划这一小节中最打动你的词语或短语,并简述理由。
12、学生交流。
13、全体学生朗读第11小节。
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1、实际上对这只蚂蚱而言,逃不逃生的结果都一样,反正都是死,它这样痛苦而死是否值得?谈谈你的理解。
四人小组讨论。
2、选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
明确:生命是非常美好、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但是,老师觉得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比如自由,比如正义、比如信念,比如……
如果生命不承载这些高尚、有意义的东西的话,它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价值可言。正如闻一多所写的,“生命是张……”
学生背诵。
4、文章题目为什么是《向生命鞠躬》?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
明确: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深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种叫顽强的精神鞠躬;广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切顽强的生命鞠躬。
回家作业:你是否为那只蚂蚱而感动?你是否为那种顽强精神而感动?那只蚂蚱已经死去,那就让我们为它立一块墓碑吧,请你用一二句话,为它题写墓志铭。
课后反思:
对于渗透“两纲”教育来说,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有着人文性,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就受到其影响和教育。如这篇《向生命鞠躬》,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确强烈。我引导学生紧随着作者的脚步,对那只蚂蚱的认识不断深入,和作者一起由惊讶漠然到好奇再到震撼,较真切地体会到文中蚂蚱的顽强的精神。接着,我由此展开,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并结合之前刚学过的闻一多所写的《色彩》,以期引起学生的***鸣,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是围绕着对顽强精神的理解而进行的,让学生加深体会。应该说,这节课上得效果是不错的,从学生回家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对课上所说的顽强精神和生命的意义是很能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