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四十岁),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5年 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Abhijnan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9年(四十八岁),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Pancatantra)中译本出版。
1962年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的剧本《优哩婆湿》(Vikramorvasiya)中译本出版。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1979年(六十八岁),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六十九岁),散文集《天生心影》出版;散文集《季羡林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1年(七十岁),散文集《朗润集》、《罗摩衍那》(二)分别出版。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1982年(七十一岁),《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罗摩衍那》(三)、(四)分别出版。
1983年(七十二岁),《罗摩衍那》(五)出版。
1984年(七十四岁),《罗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年(七十四岁),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出版;组织翻译并亲自校译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出版。作译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丽耶·黛维(Maitraye Devi)的《家庭中的泰戈尔》(Tagore by firside) 中译本出版。
1990年(七十九岁),;论文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出版
1994年(八十三岁),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译作《罗摩衍那》获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百卷本中国历史》等书主编;
1996年(八十五岁),《人生絮语》、《怀旧集》、《季羡林自传》、《人格的魅力》、《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分别出版。
1997年(八十六岁),《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上)、《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分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