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清雅的姿态,香凌水上,为人们所欣赏;更以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为历代诗词文豪、现代散文作家所钟情,歌以咏之,题之赞之,遗韵袅袅。
“影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这是梁朝萧纲的咏荷佳句。荷在绚丽的阳光下,水上花身,水底花影,相互辉映,光彩照人,是何等的悦目;和风吹拂,清香阵阵,蝴蝶翩翩,徘徊其间,又是何等的爽心。
隋代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独标一帜:“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引孤绿,双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同心芙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并蒂莲,向来被看作爱情的象征。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内涵,这连理并蒂的荷花便愈发显得美到了极致:红艳的色彩超过了歌女盛妆的脸蛋,醉人的香气胜过了舞女裙裾上飘散出来的香风。这就使荷花变成了富有生气的人物,具有了爱恋的思想,产生了许多令人神往的力量。
南宋词人姜夔的咏荷词中有“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把荷花比拟成含笑的美人,临风摇动,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图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诗句也仿佛香气熏染,想象极为新奇。
宋代杜衍的“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将他人笔下的玉人娇态,化成了充满力度的英姿;宋代范成大的“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更是把荷花写得像曹植《洛神赋》中的洛水女神一样,柔情玉颜,体态娴静,仿佛刚喝过酒,微带红晕,非常艳丽可爱。宋代词人贺铸的《荷花》词中有“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名句,也是借咏荷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政治上长期不得志,颇感苦闷牢愁,便借机把失意自怜的心境抒发得伤心断肠,悲苦不胜。
古代诗人词家咏花,往往缘情而赋物,托物以寄情。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即是此类名篇。“碧荷生幽泉,朝日鲜且艳。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香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诗人拿荷花比拟自己的履洁怀芳,用华池比拟朝廷,对诗人来说,这是可以发挥才能的最佳场所。如果离开了华池,处于隐谷僻野,人们便看不到它的娇娆,闻不到它的清香,其独特的秀色岂不是要埋没了吗?那细细的芳香还有谁替它广为传闻呢?时间是不待人的,人生短促光阴急,春秋代序,芳华易逝,花是这样,何况人更是这样。
咏荷诗词中还有不少充满情趣的句子:唐代郭震的“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把荷花比作一位满脸脂粉散发着芳香而且脉脉含情的少女。
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对荷花的描写,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荷花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