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给你举些例子吧
1。长平之战-----与赵国进行的长平之战不仅是决定秦能否统一的关键,而且在战略决策、用间出奇、战术调整等军事行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秦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制度后, "民富库实",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周赧王五十五年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进攻居于赵国势力范围内的长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赵国老将廉颇坚壁清野,筑城固守,准备待秦军师老兵疲之际予以歼灭性的打击。秦军攻势受阻,无可奈何。秦王为尽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采纳范雎的计谋,派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国的权臣,四处散布流言,说秦最为畏惧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本来就不满意廉颇的作战方略,于是改由赵括指挥赵军,秦国见反间计成,即刻改派白起为主将,准备与赵军决战,并传令全军严禁泄漏白起为主将的消息。
赵括上任后,马上改变原来正确的固守疲敌的作战方略,并大举更换支持这一方略的中高级军官,引发赵军中不满情绪。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佯败,赵军追至秦军营垒前,受阻。此时,白起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在赵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赵军被分割包围。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征发15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往长平前线,这实际上是全国总动员。秦军以优势兵力切断了赵军的援军和粮道,赵军在长平被围40余日,粮尽援绝,多次组织轮番突围,但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阵亡,赵军40万人投降白起。白起为彻底消除统一战争的这一强大对手,震慑并瓦解六国意志,将降卒全部坑杀 。
---------------------------------------------------------------------
此战著名人物有
1)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2)赵括
赵括(?-前260年9月),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3)白起(?-前257年),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秦国名将,中国军事家、统帅。为将三十多年,拔七十余城,***歼过百万敌军,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等国皆畏忌三分,有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白起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
1。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人物有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称他美周郎,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东南)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他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直接决定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取得胜利后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仅36岁。
2)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
--------------------------------------------------------------------------------------------------------------------------------------------3.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人物
1)苻坚
338~385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君,军事统帅。357~385年在位。字永固,又名文玉。氐族。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生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前秦建立者苻健侄,初为东海王。前秦永兴元年(357),杀健子苻生自立,称大秦天王。重用汉族士人王猛等,励精图治,抑制豪强,强化王权,整顿吏治,提倡儒学,选拔贤俊;又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国富兵强。为统一北方,率兵讨平并州叛将张平;击败匈奴族首领曹毂、刘卫辰的反叛。从建元六年(370)起,先后遣兵击灭前燕、仇池杨氏、前凉、代国,夺取东晋梁、益两州,威服邻近诸少数民族;命骁骑将军吕光远攻西域,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苻坚长于谋略,恩威兼施。攻前燕时,战前借派援兵,遣使通好,侦察燕国虚实;后又乘燕之名臣慕容垂逃亡至秦之机,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灭前燕(见前秦灭前燕之战)。在前秦灭前凉之战中,先遣使者招降,被凉拒绝后,即遣兵13万分路进击。对散居的弱小者,则先抚谕,征其租税,如有违抗,再行征讨。 苻坚因胜而骄,不纳王猛不宜伐晋的遗言,为报往昔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领兵进攻前秦之仇,不断向南扩张,欲兼并东晋。建元十五年先后攻取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见前秦攻东晋之战)。十九年,不顾多数朝臣反对,亲率戎卒60余万,骑兵27万,分道南下,直指晋都建康(今南京)。至项县(今河南沈丘),误以为晋兵少而易擒,即舍大军自引轻骑8000赶至寿阳(今安徽寿县)。秦兵一部在洛涧(即洛水,今淮南东)失利后,苻坚仍恃众轻晋,未待兵马到齐,就急于决战,并应晋军之求,自淝水(今瓦埠湖一带)后撤,欲待晋军半渡时击之,不料秦军一退而乱不止,招致大败。苻坚单骑逃往淮北(见淝水之战)。战后,原依附前秦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自立,前秦开始瓦解。二十年九月,西燕主慕容冲率军进逼秦都长安(今西安西北),苻坚于次年五月被逼出奔五将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七月,为后秦王姚苌遣将所俘。八月,于新平(今陕西彬县)被缢杀。
2)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1]。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