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擅长创作优美的散文作品。
恢复理性精神、弘扬理性精神是新时期余秋雨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就是在继承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张扬起理性的大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姿态直指未来,从而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回应,成为余秋雨笔下“精神道场”的基础。
余秋雨认为,民族文化的伟大精髓在于它的凝聚力,余秋雨的散文处处显示着对这种凝聚力的追询。比如,《乡关何处》一篇从古人充满宇宙意识的超验之问起笔,落脚在散文的抒情主体对故乡一人生归途的探询。那个既遥远又切近,既身在其中而又无法完全进入的“乡关”。对于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包容性、多样性,余秋雨也给予了关注。
余秋雨的那些散文,对于一些刚刚开始练习写作的人来说,那是有着各种写作上的启发。例如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等,那都是非常不错的散文集,里面的每一篇散文,那都算得上是当代一流的佳作。恐怕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把散文写得有他的好。而且他的散文里,有着他对于历史与当下的思考,很是值得一读。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1、结构艺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善于挖掘山水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并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描写景物,同时通过集中简短的手法安排人物、描写故事。如余秋雨将《莫高窟》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叙述的手法通过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开凿时间阐述了莫高窟的由来,第二部分以历史为主线,描写了各个时代莫高窟的特点。
2、语言风格: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多将描写、叙述以及议论等形式融汇贯通,通过旁征博引以及典雅敦厚的语言来描写景物,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变迁。例如收录于《文化苦旅》一书中的《三峡》,为了体现李白的诗情与人格,他引用了余光中《寻李白》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