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长城远、近景图的课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四、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准备采用“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在历史情境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课文教学我以交流资料为起点。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贴在后黑板的读书角。学生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有:“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好汉坡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曾有宇航员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经过的省市、修长城的目的、时间……齐读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老师搜集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氏城文化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让他们带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读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这一遍读,重点放在读正确、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解决,养成良好的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接着,同桌互相检查读生词,并将自己认为需要给大家提醒字、词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读音,“堡垒”的垒,3个撇着点要写均匀,“屯兵”、“堡垒”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就是让他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学生说说读书知道了哪些内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理请课文的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1、通过刚刚学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一: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

 预设二: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预设三: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进而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个字却是不同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结合相应的组词,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