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溯过往,似乎在小学的时候写过唯一的一篇推荐书籍的文章,当时是《天蓝色的彼岸》,恨不得让全班的人都看一遍,然后承认:这真的是本好书。
《看不见的城市》是高中的时候在看某篇散文时被作者推荐的,作者提到自己外出旅行的时候总是携带两本书,其中一本便是《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如何不被看见,又为何值得在旅行的时候携带,出于好奇,自己买了一本,翻开看了没一章,我就到学校后门买了个透明书皮包上了。
《看不见的城市》很合我的口味,它满足了我所喜爱的三个要素:“历史”、“幻想”、“哲学”。
《看不见的城市》作者是意大利的卡尔维诺,全书的结构脉络是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描述他所见过的烈汗领土上的城市。我没有去探究、也不在乎历史上马可波罗是否真的认识忽必烈汗,但是,我喜欢让这两个传奇的人物相遇,一个从西方向东方而来的旅者,一个拥有庞大领土的暮年的君王。全书实际描写两人的情景并不多,但是两人的相聚扑面而来一股历史的厚重和传奇的色彩。
就像《一千零一夜》里那个为暴君讲述故事的女子一样,在《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旅者向好奇的君主忽必烈汗与读者描述起了那些看不见的城市。
“马可波罗”对每个城市的描述都很简短,朗读起来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像是一首首歌颂城市的挽歌。迪奥米拉、伊希多拉,安娜塔西米亚...这些城市的名字我不曾听说,忽必烈汗想必也像我们一样疑惑,那个盛产玛瑙的城市、那个用线绳吊在悬崖上的城市、那个飘荡着两种幽灵的城市是否存在。但是,你不得不感叹,那些不曾看见的城市随着文字的描述那么清晰的在你的脑海里呈现,让你相信它一定存在于某个空间 ,或某个时间。
如果你翻开《看不见的城市》的书页,你会发现每一座城市的章节标题都不是城市的名字,而是诸如“城市与欲望”“城市与记忆”等。欲望,人性中最无法掩饰的,体现年轻与生机的部分;记忆,则是年老时不愿割舍的宝物。
我最爱的,便是每每在我畅游在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景中时,“马可波罗”总会在最后用一两句话揭示出这个城市奇妙而又独特的本质,或者说是关于我们人类最一般的哲学话题。
“城市和记忆之二
人假使在荒地上走了很长的时间,自然就会期望到达城市。后来,他终于抵达伊希多拉,这儿的建筑物有镶满螺旋形贝壳的螺旋形楼梯,这儿的人制造完美的望远镜和小提琴,这儿的外国人在面对两个女性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总会邂逅第三个女性,这儿的斗鸡会演变成为赌徒的流血殴斗。他期盼着城市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正是这些事情。因此,伊希多拉便是他梦想的城:只有一点不同。在梦想的城里,他是个年轻人;他抵达伊希多拉的时候却是个老头。在广场的墙脚,老头们静坐着看年轻人走过;他跟他们并排坐在一起。欲望已经变成记忆。”
? ——节选自《看不见的城市》
最后,其实一直以来我阅读这本书都是随手一翻,便邂逅一个城市。因此,一直一来,也不曾验证自己是不是把里面的每个城市都看过。最近,开始在喜马拉雅读书,于是尝试把《看不见的城市》分集朗读出来,既然是“看不见”的,便让它回归到“听说”吧。
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