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雁门太守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个典故,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个典故,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的在最后一联他运用了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而“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为延揽人才,在国都修建台,而上面放有黄金,后有郭隗、剧辛等人才至燕国。所以世称“黄金台”,今天在易水河东南。《雁门太守行》典故因此而来。用典赏析是:

雁门太守行中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典故“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雁门太守行》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执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南朝宋文学家鲍明远作品《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