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马兰峪的马兰峪介绍

马兰峪的马兰峪介绍

古镇建年无考。《遵化州志》记:“遵化州界之长城,战国燕筑,秦复修,历代迭葺。”由此得知,自筑长城开始,此地即为驻军之所,逐渐聚成村落。直至明初,大将徐达重修长城时,于此处建石城一座,视为军事要塞;戚继光镇此期间,又在原城墙外面包上一层砖,顶端筑垛口,门洞加岗楼,使城池固若金汤。明代以前,见于书籍中的仅是“守御要地”。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客话》里又提及“幽关即傍马兰开”诗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修建陵寝后,这里成为守陵机关驻地,先后200余载内始终不断地兴旺发达着。

道光年间建兰阳书院,又名兰阳,蒙古名为马赖,后称马兰峪。在市区西北23公里的府君山下,清东陵东面风水墙外。东临名胜汤泉,南与陵区三镇之一的南新城相对,西接清东陵,北靠长城要隘马兰关,为遵化市西北部重镇。

古镇建年无考。《遵化州志》记载:“遵化州界之长城,战国燕筑,秦复修。历代迭葺。”由此推理,自马兰口建关隘,此地即为驻兵之所,至今约有2000余年。其城池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出自大将徐达之策,为扼守马兰口关,以此屯军为营,初称“马兰谷营”。中叶,抗倭名将戚继光镇边中,特从原来的石砌墙之外改砌成砖,墙顶筑成垛口,门洞加上岗楼。清代又把南门洞上的岗楼扩为两层明楼,楼里塑上关帝像,并在东南和西南隅修上角楼,既为防务,又显示其壮观。 修葺后的山城,位居府君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周长 338丈,墙高 .8丈,因系驻军的营盘,仍未设北门。各城门楼上均镇刻玉石匾额:东门所书“长泰”,门外 100米处加座栅楼,上书“东藩”;南门匾额为“马兰谷营”。

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孝陵后,这里成为管理陵区的重要机关所在地。康熙二年(1663 年),于城东南隅建孝陵营房。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为供奉康熙帝驻晔马兰峪时所赋御制诗而在镇内又建座御书阁,上书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年)冬谒孝陵后所作《马兰峪》诗:拜奉山陵泪雨垂,提携鞠育赖仁慈。松林转盛青如许,须发劳伤白所宜。

屈指多年永慕近,逐渐幕景晚来迟。朱邱玉殿依然觐,悲想音遥寸晷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在东面建孝东陵营房和内府圈,别称“东新城”。后又将孝东陵营房分为两部分,内府部分另称东圈;八旗部分随孝陵营房仍称马兰峪。

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特派皇十四弟允禵率奉恩辅国公鲁斌、法尔珊来任护陵大臣。同来者有乾清宫侍卫 4员、御前近侍卫 4员、侍卫40员,遂在城东建造王府一所,公府 2所,***建房 170间(后称东府、今马兰峪医院),并为48名侍卫于王府南建座侍卫城。后因护陵大臣由王爵降为贝子爵,人员也在压缩,王公府均迁至城内,改称东、西府,设立“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为护陵大臣代表皇室来处理陵寝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于是,这里既是两陵的营房,又系宗室人员寓居之所,还为陵区同朝廷发生公犊往来的枢纽及统治各陵圈的中心。

抗战时期,马兰峪成为“三足鼎立”之地,建有三个组织。东陵办事处:其前身系东陵总管内务府,为清亡后优待皇室组建的管理机构,一直由溥仪堂弟溥贤执事,地址在横街南部路西原称“东府”的马兰峪民族医院家属院内;东陵地区管理处:系伪满洲国溥仪所属由热河省派出看管清东陵的机构,实为日本人统领,地址在东关路北;兴隆办事处:为“长城抗战”之后所设,辖长城外兴隆县境的32个村和马兰峪特区,属汉奸殷汝耕的“冀东防***自治政府”管辖,地址在西关的原清公爷府。另外设有日本驻马兰峪领事馆,系专门为日寇服务的机关,地址在东门外路南当铺院内(今之供销社旅店)。计有日伪派来的守备队、特务队、警察所、满洲队、武装矿警等近千人之多。此外,还有与此相配套的白面馆、妓院等。

作为满族集居之地,这里一直被清王朝和日本鬼子所重视。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京营总兵官到职后,便奏明皇上创办起“兰阳书院”,后又连续建义学多处,使其八旗子弟和绿营兵的子女们及时入学识字。日本侵略者铁蹄踏进这里之后,立即在圈里的南大村创办“东陵学院”,以此来奴化中国人民,为其侵略行径而效劳。 镇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南有石马公路(石门-马兰峪)与省道京遵公路相结;东面有堡东路(堡子店-东陵)横贯其中;北有马上公路(马兰峪-上关)直通。每天都有通往北京、天津、唐山、承德等大中城市的直达班车。镇内建有现代化的网通、移动、联通办公大楼,通讯快捷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