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是要在门楣上挂四样辟邪的东西:艾草、菖蒲、割芒、大蒜头。
小时候我不知道这些有什么含义,只是听奶奶说有驱蚊辟邪的作用。后来慢慢了解了一些含义,艾叶能理气祛湿,菖蒲叶似剑,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
端午前两天,爸爸就去前面山坡上割了些艾草和割芒,又到村口的池塘里去拔了菖蒲,再去屋后菜地上挖了些大蒜头,一样样放好在屋里,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两天才到端午呢,现在准备还早了点吧。我笑着问爸爸。爸爸说现在这些东西野外也不多了,我去多找些弄回来,也给几个邻居家送点。老人家想得就是比我们周到。
除了挂艾草辟邪,端午节还有一个很隆重的习俗就是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可对我们村里那些爷爷奶奶辈的老人来说,他们对吃粽子的寓意可能没有这么深奥,农民自有农民自己的纪念意义。
过了端午,就开始进入农忙了,老人们有这样说法:“端午吃了粽,田头忙三圈。”意思是吃了粽子力气大了,干起农活就有劲头,可以在农田里忙一天了。
现在农村已没有农田,也不用农忙了,老人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说法。记得去年端午节我给村上赵奶奶送几个粽子吃,老人家很开心,她说:"端午吃只粽,老了有人送。"
我被这句话莫名触动了感官。
想想我们年轻人有几个能真正理解老人们的心思?他们虽然不知道屈原是谁,但他们知道端午这个节日,知道把一个传统的节日与自己的命运结合起来,这份纯朴的心愿让我感动。生老病故,亦是自然规律,老了有人送,难道不是每个人希望的归宿吗?
我对童年端午的记忆是很深的。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拮据,平时没什么零食吃,特别嘴馋,经常掰着手指盼望过节日,这样就有好东西吃了。过端午也是一个节日,可以吃到香糯的粽子,我们姐妹三个就缠着奶奶给我们包粽子吃。
在端午的前一天,奶奶就张罗糯米、粽叶、赤豆、红枣等物品,到了隔天,开始淘米洗粽叶,包上几十个粽子,然后在灶堂的锅里架火煮,待香味飘满屋时,粽子熟了,我们的嘴馋也解了。
每当奶奶包粽子时,我就会在边上看,总好奇奶奶的手怎么这么巧,会包出四个角的粽子。奶奶会教我学着一起包,说女孩子家这些基本的手艺活必须要学会些。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十一、二岁时就能独自包粽子吃了,而且经常被奶奶夸我包的很好。
粽子好吃,可包粽子也算是一门技术活,还是有点难度的。不会的人怎么也包不好,会了,就得心应手了。
包粽子前的准备工作是很关键的。要先把粽叶洗净浸泡几个小时,这样叶子不会碎裂。还要把糯米淘洗沥干一个小时左右,再加上食用碱水,这样的粽子糯香正合适,容易煮熟,煮后也不会把粽叶涨破。一切工作准备好,就可以包粽子了。
把一张粽叶呈圆锥形对折成漏斗状,在里面先放上一勺糯米,再放二颗红枣,再放一勺糯米,一边放一边用手压压。这样的粽子煮熟后不松软却很糯,咬两口就能看到中间的红枣馅。等米放到齐漏斗口时,再把两个粽叶的叶柄叶稍弯下来盖住圆口,往边上一折成三角状,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捏在手心里了。
当然,这时还不算完工,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线把粽子牢牢地扎起来。那时候包粽子我们就用一根根稻草做线,用嘴咬住稻草的一头,一只手拿着稻草另一头在粽身上缠绕,绕了二至三圈后把稻草的两个头缠在一起转几圈,然后把嘴里的那稻草头塞进粽身上的绕线里,收紧,完工。这样的粽子结实又不会散,而且煮熟后更香更糯。
现在是很少有时间自己去包粽子吃了,每到节日,也是在商场里买点各种馅的粽子吃。有蛋黄的,鲜肉的,栗子的,枣仁的……五花八门,口味齐全。但我还是喜欢自家包的粽子和满屋的粽香味。
今年端午,我去买了几斤糯米和一些蜜枣、鲜肉,自己在家包粽子。当闻到满屋弥漫的粽香时,思绪也随香味飘得很远很远。
齐悦梦想社群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