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这是陈毅同志在皖南事变后途经宣城留下的诗句,这首《由宣城泛湖东下》的优美诗篇,把宣城山清水秀旖旎多姿的江南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似梦似幻,引人入胜……
其实,宣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客神往的地方,不仅因为她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更在于她深厚的人文积淀。
江南诗山敬亭山
敬亭山为何受人青睐如此出名原来,自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以来的一千多年间,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谢朓经常吟诗歌颂敬亭山,还特地在山上建楼揽胜,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并以清新流丽的笔触,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有情致的山水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唐代诗人李白深受谢朓的影响,在“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安史之乱前后,曾七次神游敬亭山,留诗42首,其中14首写到敬亭山。被誉为千古绝唱的《独坐敬亭山》诗中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李白以拟人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将敬亭山这座名山倾注了无限的生命活力。
敬亭山自谢李相继赋诗,遂名扬天下。历代文人雅士追寻谢李的足迹,纷纷上敬亭山挥毫泼墨,唐代的颜真卿、孟浩然、王维、韦应物、刘禹锡、杜牧;宋代的梅尧臣、欧阳修、晏殊、范仲淹、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明代的李东阳、汤显祖、文徵明、王思任;清代的姚鼐、施润章、石涛等诗人书画家320余人在此留下了近千篇首诗词、山记等,使敬亭山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山。
敬亭山系黄山余脉,山川秀丽,怪石嶙峋,层峦叠翠,云泉松风。登山远眺,万千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古城新姿,双桥飞虹;水阳江渔歌,全国独一无二的宋代双塔……。春夏之交,敬亭山满目的杜鹃花、梨花、兰草花等争先斗艳,万紫千红。小憩时,在太白独坐楼呷一口“敬亭绿雪”全国名茶,更使人神清意爽,心花怒放。许多墨客在敬亭山灵秀之气的熏陶下,文思泉涌,英才焕发,一鸣惊人。杜牧的“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黄庭坚的“晚楼照宛水,春骑簇昭庭”;汤显祖的“敬亭天水绿,淑节照人妍”;文徵明的“日落敬亭相映带,云开叠嶂浸沧浪”等诗,更是将敬亭山与古宣城相映成趣。唐代诗人白居易18岁时,在宣城通过乡试进京一举及第,成为轰动京都长安“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进士。他面对敬亭山,诗兴勃发:“忽惊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还。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唐代诗人韩愈少年时,就避居在敬亭山下……
“敬亭之山黄索漠,兀新断岸无棱角。宣城谢朓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代诗人刘禹锡《九华山歌》唱出了敬亭山的神韵。然而宋人林希还留有妙语:“虎丘换得敬亭山,句水松陵数舍间。天下难如两州好,君恩乞与一身闲”说宣城的敬亭山能与苏州的虎丘媲美,可谓绝妙无穷。
如今,敬亭山游客如云。中顾委常委黄镇游览敬亭山后感慨万千,书题“江南诗山”四个大字;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书法家楚图南书写“敬亭山”山名。这些年来,宣城市几经对敬亭山景区进行修缮,如今敬亭山风貌更显得魅力无穷。
独占江山谢朓楼
谢朓楼,这座因人而得名的二层楼,与江南历史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唐代初,宣城人为追怀谢太守,便于“高斋”旧地,建造一座上下两层,飞檐翘角,四面开窗砖木结构的楼台。因位于州衙的北面,取名“北楼”。又因登入此楼,向北可眺望“名齐五岳”,的敬亭山,又称“北望楼”。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揽胜,吟《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以怀念谢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他又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淑云》诗中云:“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由于李白诗广为传诵,谢朓楼又称“谢公楼”、“叠嶂楼”。从此,四周又建有“清暑”、“条风”、“迎春”、“双溪”等亭阁,如众星拱月,形成一道绚丽多姿、纷呈亮丽的风景。慕名而来登楼揽胜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人难以计数,仅限收录志书等历代谢朓楼诗文近200首篇,史有“独占江山谢朓楼”之称。在谢朓楼建成后的日子里,历代相继修葺。但可惜的是,在1937年秋天,被侵华的日军飞机炸成一片废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城人民对历史名人重新进行了审视、评价。谢朓楼不仅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1987年在宣州市第9届人民代表大会上,18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重建谢朓楼;1990年市长常务会上正式通过;1997年8月8日破土动工,“重建谢朓楼”成为现实,翌年竣工。历时一年,耗资百万元,圆了宣城人民的多年梦。
谢朓楼坐落在敬亭山南麓万木森森的陵阳峰上。穿过一条林阴大道,步行约半小时,亭亭玉立的谢朓楼跃入眼帘。拾级而上,登上端庄典雅、翘角飞檐、古色古香的谢朓楼,举目远眺,水阳江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千万匹抖动的绿绸;千年古塔开元塔,亭亭玉立,飘逸生动,堪称江南一绝;满眼的高楼与纵横的街道、绿茵草地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正如一位作家所赞:“谢朓胜迹壮千秋,窗开四面豁两眸。百里风光归眼底,笑指江山宿雾收。”气势雄伟的谢朓楼和令人长忆的谢公将成为镌刻在宣城人民心中的永恒。
到了宋代,同样是宣城人为追怀谢太守,在府山北面临江处,又建起一座“绮霞阁”。何谓“绮霞阁”,据《宣城县志·卷二十九艺文志》记载:“后之作者赏其风,得公东池,累砖西偏,构为飞阁,以‘绮霞’榜之焉。” (宋·章岷《绮霞阁记》)“以‘绮霞’榜之焉”,说是用他的名句“余霞散成绮” 的“绮霞”二字做成的匾额嵌镶在阁上,取名“绮霞阁”。可惜,此阁建成后, “屡更成坏”。然而到了北宋嘉佑庚子(公元1060年)年间,“田曹郎石君尧夫被诏监郡关决,多暇旧宇,湫底摧挠, 将欲易狭为广,弃危图安。乃庀材鸠工, 益其旧址, 因壮丽而宏大之审势适宜,兴役以时人, 无靳劳,匠非遗,巧期月而新阁成。” (宋·章岷《绮霞阁记》田曹郎石尧夫这个有识之士组识修复了绮霞阁。此阁修复得非常壮观、雄伟。“若山岳之峻极,即之凛凛焉;若堂皇之邃密,窗迎初旭而晨霞绚烂;檐溯夕魄而澄晖皎洁。” (宋·章岷《绮霞阁记》)而且风景秀丽,成了游人的游览胜地。“红蕖吐芳于前槛;玉树交荫于后牖。” (同上) “方塘晚涨,文竿既投,游鲤辄聚,画桡轻发, 警鹭瞥起,盖游息之佳地,楼观之胜赏也。”(《宣城县志·卷二十九艺文志》)
绮霞阁的修建以至以后的复修,仅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游息”、“观楼”的场所吗,当然不只如此。它是要发扬清新、涓丽的文风。根据当时宣城知府、《绮霞阁记》的作者章岷说:“因念休文八咏”。休文,南齐诗人沈约的字;八咏,是指他写的《八咏诗》。此诗是沈约在南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以吏部郎拜宁朔将军、来金华任东阳郡太守登玄畅楼吟诵成的。沈约原来写了“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 八句。写完此诗,他意犹未了,于是又以诗中的每句为题,扩写为八首。这八首诗,诗无定句,句无定字,合计1803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后人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玄畅楼” 为“八咏楼”。沈约的“八咏诗”为近体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对永明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章岷例举了这一“楼与诗”的事实嫌不够,还进一步举出郢人(歌人)在白雪阁用柳恽之雅咏白苹渡的事例说:“丽谯峙于星婺,郢人白雪层阁构于旧楚,亭号白苹,用柳恽之雅咏渡名。”(《绮霞阁记》)绮霞阁的修建就是要“黄叶出何,涓之丽赋率采摘,雕章作崇厦百代振风骚之景。” 因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的特点,又如他在宣城的许多诗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夏木转成帷,秋荷渐如盖”(《后斋回望》),“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此借修阁来继承和发扬谢脁的诗风。“飞阁溢彩复流丹,江水悠悠去未还。旧址重修念谢守,丹青欲著倚雕栏” ,写诗就像登阁观景一样,开阔视野,开拓新风。
谢脁的诗,伴着“绮霞阁”,不仅影响了随后的唐代诗人,而且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为谢脁倾倒,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清·王士禛《论诗绝句》)沈约也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他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朓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 现“绮霞阁”虽然不存了,但清新、自然的诗风我们不能丢,勤政为民的作风不能丢,谢朓和“谢朓楼”、“绮霞阁”以及诗人的佳作名句是我们宣城人不可多得的一笔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