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西泠印社话百年的历史

西泠印社话百年的历史

1904年夏季的暑热中,杭州西湖迎来几位文人雅客,避暑于湖上孤山一带。

来自杭州和绍兴的这几位篆刻家,叶为铭、丁仁、王禔、吴隐、吴潮等人,如后人所记述,“小住人倚楼,相与研究印学”。

对于印学这一深具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他们倾心不已,醉心其中,均觉有传承和发扬的必要,于是,起意 *** 各地印人创立学术团体,研究发展金石篆刻艺术。

至1913年,社团正式成立,书画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被公推为首任社长。

因社址邻近西泠桥,以地名社,称西泠印社。

篆刻艺术,自先秦、汉魏便已盛行,由当时工匠镌刻的印章已有很高艺术成就。

元代以前印章大多采用 铜、银、金或牙角、水晶等制作,元以后开始大量使用石质,取材和镌刻都更为便捷,流行更广,文人当中开始盛行篆刻之风,众多流派中,浙、皖两派各领 *** 。

以清代仁和(今杭州)人丁敬为代表的浙派篆刻,一洗过去纤巧婉丽的作风,以苍劲古朴见长。

吴昌硕等人的篆刻风格,即深受其影响。

汉三老石室

西泠印社的创立,标志着印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印社创立后近一个世纪,先后发展过100多位国内外社友。

印社吸收社员极为慎重,要求于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品质高尚,并由老社友推荐,在印社成立每十周年的纪念日,经到场各位社友的认许才能入社。

历任社长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等,更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家。

每年清明、重阳两节,社友各自携作品和藏品前来,探讨篆刻技艺、赏鉴印学艺术,印社还定期举行金石书画展览,出版印谱、碑帖和书画,百年以来,力践“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

西泠桥畔的社址成为印社同人们雅集的场所,西湖边也从此多了一处独特的、交织着人文、自然之美的园林胜景。

据记载,北宋初年,这里是杭州一位关姓官员的湖上别业,至清代辟为蒋公祠。

印社诸友选址此地,确实眼光独到。

西泠印社的正门在孤山路北侧,面对西湖烟波,园林顺着孤山缓坡延展,从高处可览尽湖上美景,山顶上有石塔统领园林布局,出印社北门下山便是孤山后山麓。

虽然整个园林面积不过5亩有余,但营建布置曲折幽邃,颇显意趣:园内多古木修竹,枝叶繁茂,藤萝缠绕,绿意盎然;几十处楼阁、亭台、廊榭就着山势分布,相互穿插,错落有致,由石径上下相联;而人工挖

小龙泓洞

建的洞穴、泉池不露斧凿,宛自天开,再加上大量摩崖石刻、雕塑造像点缀园间,山林氛围中透露出浓重文化韵味。

西泠印社园林的营造历时几十载,如同在一幅画卷上不断地添笔增彩,日臻完满。

原址曾有的宋元 明时期古楼台建筑大多湮灭废弃,印社初创时只存一座数峰阁。

1905年春,同人筹资在阁西侧复建仰贤亭,在石壁上镌刻28位印人先贤的画像,以示景仰。

1912年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多年间陆续添了多处建筑景观。

这处园林的营造过程,就好比精心构思布局谋篇,创作一件耐人寻思的艺术品;如今游至西泠印社,也不妨以一种欣赏金石篆刻书画作品的态度、心境,信步走来,细细品鉴。

一进园门的柏堂、竹阁,分别因堂前圆柏、阁旁翠竹而得名,留有前朝诗人的文化足迹。

当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公事之暇出游西湖,最爱在竹阁游赏、休憩,从他“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的诗句,能够想见当时的清幽闲适。

北宋元?年间志铨和尚修建柏堂,堂前的南朝古柏犹存一株,苏轼曾作诗纪其事,有“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等诗句。

沿园中西侧小径向上走,一座全石建筑相当醒目,名为汉三老石室。

印社所藏历代碑刻中,有一方距今1900多年的“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这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就藏于石室中。

“三老”是汉代官职,此碑碑文基本完好,记录了一位“三老”祖孙三代的名讳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

“三老碑”如何辗转来到西泠印社,其中还有一

牌坊

段佳话。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三老碑”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因其巨大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誉为“浙江第一石”。

此碑先为余姚周世熊所得,后归丹徒陈渭亭所有,1921年秋天,有外国人欲以重金购买并运往国外,陈氏意已应允。

国宝面临外流的消息传来,吴昌硕等人焦急奔走,发起募赎石碑的活动。

西 泠印社发布募捐公启,呼吁社内外人士积极捐助,吴昌硕等人还捐献书画印谱举行义卖。

最后集60余人之力,以8000银元重价赎回。

为了保护文物,次年又修筑石室存放石碑,吴昌硕亲撰《汉三老石室记》记录前后事由。

“竞传炎汉一片石,永***明湖万斯年”,如石室楹联所书,这一珍贵石碑文物,连同保护国宝的爱国义举,都长久地在此留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汉三老石室整体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又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独特的造型结构是仅有孤例,在建筑艺术上也有很高价值。

这种塔在吴越国盛行一时,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发掘中,出土那座精美的鎏金银质佛塔就是典型的宝箧印经塔。

登上山坡,高逾10米、白石砌造的华严经塔在望。

石塔八面十一级,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过处,似有 *** 泠泠成韵。

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底层刻有佛教《华严经》经文,一至八级四周浮雕佛像,九、十两级镌刻清代金农所书《金刚经》,无论是文字或造像,都有圆润生动的线条。

华严经塔形制不大,外形秀丽而简朴,正合印社园林风格。

杭州人惯常称它作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因着它的伫立,园中建筑群显然增添了起伏变化的韵律节奏。

孤山山坡不算高,但登临其上已能望尽西湖秀色。

四照阁便是一处观景好地方,窗开四面,四壁都明净澄澈,向外望去,西湖成为画框中一幅水墨长卷。

观乐楼

景可寻,耐人想,观之不尽的当然不只是湖山美景。

在这里更会产生与大师手笔、文化遗迹频频相遇的惊喜。

园内阿弥陀经石幢上的经文为弘一法师手书,北门门额所题“湖山最胜”是康有为墨迹,“柏堂”匾额由俞曲园题写。

不少建筑、景观都和金石大家们的名字联在一起。

两层建筑观乐楼,吴昌硕来杭州总是在此小住,现在小楼已辟为吴昌硕纪念室。

浙派印艺鼻祖丁敬号“龙泓山人”,小龙泓洞即以此命名,洞旁还有清代皖派篆刻大师邓石如的全身石像。

绿藤围绕的鸿雪径,石壁上有一小方“印藏”碑石,是社友们为李叔同庋藏印章的崖龛,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将自己原本珍视的篆刻印章等物连同红尘往事全部割舍,从此只有埋首研究律宗的弘一法师,后人走过这条石径,或许会生发“雪泥鸿爪”的感叹。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这副对联也被看作是整个西泠印社园林的写照。

西泠印社成立90年时,园林名家陈从周曾写过一篇精致短文《印社说景》,认为它选址之胜、立意之高,为湖上园林之冠,可见造园主持者学养之深。

“造园有天然景观,有人文景观,两者兼有者,湖上唯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