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是一个神秘、神奇而又神圣的地方。她的名字就是一个谜,历史上的四次皇封就是一种耀眼的魅力。这里有郁郁葱葱的大龙山、山清水秀的凤翅山,一龙一凤,龙凤呈祥,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蕴含丰厚的特有瓷土,天人合一的巧造妙烧,神奇莫测的自然窑变,风格迥异的钧瓷艺人,***同铸就了如诗般的钧魂。
龙山钧瓷坊坊主苗见旭,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钧瓷艺人。他烧钧瓷很有特色,烧出珍品必配诗作。记得看过苗见旭的散文等,感觉不但笔法细腻入微,而且形式新颖别致,总是能挖掘出与他人不同的角度,行文思路连贯、顺畅,善于攻于细节,读起来总能令人于平凡之中有所感悟。试想,苗见旭一边“炼泥成金”,一边“妙笔生花”,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做到。我很想知道,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钧瓷艺人,是如何用切肤的感悟,道出了万千钧瓷艺人想吐而吐不出,想说而说不圆的钧瓷窑变和釉画意境。近日,我终于有幸去拜访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钧瓷艺人。
见到苗见旭,几个人围坐茶台,一边品茶,一边攀谈。经过深入交谈,我发现,苗见旭不愧是钧瓷界独树一帜、文武兼备的“钧瓷诗人”:“文”者,是他胸有锦绣,能写一手好文章,有关钧瓷的散文、诗歌写得尤为传神,经常见诸报刊、杂志,诸如《瓷片》、《窑火如水》、《感悟圣火神钧》、《古钧台临风》、《瓷镇上的事物》等,把神垕的风土人情化成了字字珠玑的美文,文中诗一般的语句无不充满诗一般的意境;“武”者,是他技艺精湛,做瓷得心应手,烧制的钧瓷作品,古朴又现代,含蓄又大气,可谓自成一体。
苗见旭说,他父亲是钧瓷一厂的老工人,烧了一辈子窑,对火有深刻的理解,没事就陪他烧窑、讲火,讲与窑火相关的人和事。渐渐地,他开始迷恋上了钧瓷,迷恋上了火。后来,他又创办了自己的窑口。正是那时,他成功地烧制出了赏盘《香荷千年》。看到这个赏盘的那一刻,他思绪万千。修坯、施釉、装窑、烧火,56个盘子,独独烧成了这么一个天之尤物。他激动异常,灵感突显,“妙手栽得荷叶鲜,大珠小珠凝玉盘;不是炉火窑变出,何留清香一千年。”第一首写给钧瓷的诗就这样诞生了。诗是语言的精华,是叙述的浓缩,它能揭示和诠释美的真谛。
苗见旭说,他以前经常是上午教书,下午点火烧窑,每次烧窑他都会用心记下火焰的色谱变化,研究釉色的呈色机理。他经常一边烧窑一边观察思考,详细地记录了釉在高温下的变化。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总结出了窑火的规律,曾成功烧制出令人惊艳的珍品梅瓶,并曾即兴创作出一首诗记录下当时的心情:“红到极致紫气升,星光点点似流萤;君若有幸观一眼,梦里爬满常春藤。”的确,那件红得发紫,遍布蚯蚓走泥纹的梅瓶,美得让他彻夜难眠。
谈起他在《窑火如水》一文中写到的诗句,苗见旭说,万籁俱寂的夜,他常常蹲在炉子旁,听炉内火的响声,并透过观火孔,看炉内沸沸扬扬流窜于胎体之间的火,他感到窑火就像那淌淌流动的水,自然而然联想起了浅浅河床中穿流于无数鹅卵石之间的水。是水塑造了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的鹅卵石,而这些星星般数不清的鹅卵石原先却没有颜色,外形完全相同。他想,微米之间水的流速就相差甚远,它冲刷出的鹅卵石能完全一样吗?窑火如水,钧无双的道理应该就是这样。之后,他常常望着如水的窑火思索:悬崖之所以成就了瀑布,是因为它巨大的落差。落差给平躺的水做了一个跳台,这跳台使水付出了粉身碎骨的代价,但成就了它的美名。夜深人静,“叮铃”、“叮铃”,钧瓷开片的声音,似从1300年前唐代白居易倾情的琵琶上响起;这是一种禅境,就这样苗见旭的“窑火深处炼道,开片声里悟禅”钧瓷诗句诞生了。这诗句,既是对他烧钧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让他赢得“钧瓷诗人”雅号的经典名句。读到此句的钧瓷大师、文人学士无不拍手叫绝。
苗见旭说,烧窑时,1300℃高温下,耀目的火焰里,火舌在瓷胎之间穿梭,像飞天神女的飘带,让你想起当风的舞带,让你想起月色里嫦娥舒展飘拂的广袖,让你想起太上老君仙丹即将炼成时的笑容。“每逢这时候我常想,当教师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炉火纯青’这个成语,最好是带领学生观看1300℃的炉火。”苗见旭说着,极富表情的脸上两眼放光。苗见旭最痴迷的莫过于清晨开窑的那一刻,既战战兢兢,又充满渴盼,这是让人心跳加快的时刻,如果你没有躬身烧过窑,你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出这其中妙处的。这是一个多么痴迷窑火的人啊!我不仅在心里肃然起敬。
苗见旭说,有一天,窗外的阳光照进屋子。窗子是正对着西方的,透过窗棂他看到硕大的山红豆般的太阳正滚向远方的天际,它略显温柔的光芒正毫不吝惜地布散在大地和天空之上,这难道不正像一个观火孔吗?那么,它后面就是宇宙这座大的钧窑了,它定然也正炽烈地窑变着万千星辰和灵性万物,亘古不变。刹那间,他又为钧瓷写了一首诗:“天地本是一大窑,金木水土罩天烧。”可以说,苗见旭是在烧钧的同时,怀着文学的激情去深度思考泥与火的艺术。
天道酬勤。苗见旭的作品陆续在《散文百家》、《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题材包含散文、随笔、诗歌等。很多人为其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独特风格深深吸引,慕名而来,向其约稿,苗见旭渐渐受到文学界人士的注目和推崇,甚至受到了文学大家王剑冰的赞赏和鼓励,成为许昌文学界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从2011年,苗见旭开始《瓷镇上的事物》系列散文创作,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水泥》文中,他把夫妻比喻成水泥,夫妻和睦一家,就会像水泥一样福气聚合,牢固永久。比喻贴切形象,令人叫绝。今年年初,苗见旭帮永春钧窑写了一篇描写女钧瓷艺人的文章,该文另辟蹊径,从一个本应调朱弄粉的弱女子却从事颇费气力的拉坯技艺的角度出发,深度刻画她拉坯过程中的神态和动作,于细微之处令读者领略到了钧瓷艺人与钧瓷制作的魅力。该文一经发表,反响强烈,人们纷纷来到神垕永春钧窑观摩、欣赏这位美女的拉坯技艺。尔后,来找他写文章、做宣传的钧瓷企业、钧瓷大师越来越多。就这样,苗见旭在做钧写诗的同时也为钧瓷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谓“诗里诗外塑钧魂”。
辞别苗见旭,我们沿着环镇公路回去。回首俯瞰镇区全貌,只见古镇依山而建,布局合理,肖河穿城而过,客商接踵往来,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之象。近年来,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持续推进和“美丽禹州”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驶在环镇公路和禹神快速通道上,领略着美不胜收的风景,感受着敦厚宁静的生活:男人专心烧钧,女人操持家务。这时,我脑海里不禁又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雨后初晴,大龙山下,苗见旭沐浴着霞光,一边品茶,一边赏钧,一边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