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江南与铁马秋风塞北
南北文化在美学上存在着几乎相反的风貌:南方是“杏花春雨江南”;北方是“铁马秋风塞北”。南方优美,妩媚婉约,充满阴柔之气;北方壮美,豪放刚劲,慷慨激昂,洋溢着阳刚之气。南方明丽如画,秀丽动人;北方沧桑如歌,悲怆感人。南方“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北方“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姚鼐《复鲁絜非书》)。南方文学笔调柔和舒缓,从容不迫,荡漾着纡徐轻松的旋律,于细波微澜中点染出一幅幅生机盎然、风光旖旎的图画,洋溢着喜剧精神;北方文学粗犷豪迈,昂扬激越,喧腾着英雄史诗般的悲壮格调,于大气磅礴中谱写出一部部高亢雄浑的交响曲,响彻着悲剧精神。南方文学犹如清澈见底的山涧溪流,泉声淙淙,韵味悠长,加以两岸翠色葱茏如画,令人赏心悦目,精神获得愉悦慰藉;北方文学则挟着电闪雷鸣,如雪崩冰裂,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文坛,使人震惊,给人力量,激励人们勇猛向前。
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王逸《楚辞章句》中说:“楚人信巫。”南方文化具有巫术性,这种精神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屈原作品中充满着各种神话人物、幻想的形象,瑰丽奇诡的语言,譬物连类的手法,忧愁幽思的情感,这在北方文学中很少见到。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就论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方文学特点:“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则南人之富于想象,亦自然之势也。此南方文学中之诗的特质之优于北方文学者也。” 北方则是一种史官文化,建立起完备的史书体系,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代的南北文化的分庭抗礼。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与南朝大不相同,特别是由于南朝是汉族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这时期南北文化的不同还反映了汉族文学、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差异。《世说新语·文学》中指出:“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因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隋书·文学传序》更指出南北文风存在着的明显的地域差异:“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实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这就是说,南朝文学柔靡香软,南朝民歌以情歌为主,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不同于北朝文学的刚健质朴。北朝民歌题材广泛,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从声音、地理、创作等方面考察了南北文学的差异:“古代音分南、北。……声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北方文学强调“诗言志”,与屈原标举的“发愤以抒情”,在文学观念上有很大不同。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各自封闭的地域观念被逐渐打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南北的融会。正如梁启超所说的:“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自后世交通益通,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寖微矣。” 但这种融合主要指正宗文体而言,在戏曲、白话小说、民歌等通俗文学那里,南北文学风格的地域差异依然很明显。如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整饬刚劲,南戏却轻灵妩媚。明代北方民歌真率质朴,南方民歌狡黠机趣。
在南北文化长期相互影响、渗透融合中,北方逐步占据了优势地位,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北方,扎根于北方文化土壤中的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黄土和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是“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在江南萌芽,“在苏州、松江等南方的大都市中,以经济的繁荣为基础,对北方中央文化的批判精神,从明初开始便兴旺流行。市隐,就是以这种情况为背景的一种彻底自由的人群。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等人可视为其代表。没有历来权威的一切束缚,自由奔放地生活,他们的***同姿态,就是对于当时士大夫官僚的批判,而且他们时而显得奇矫的行为,却正因此而被民众的趣味爱好所接纳。” 南方商业文化开始表现出对北方政治文化的挑战。
到了20世纪,先是世纪初的北伐战争,代表的是政治“北伐”,寓意革命的火种从南方撒向北方;后有世纪末港台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大举北进,掀起文化上的“北伐战争”。这种北伐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崛起和城市群的扩张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