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西游记人生诗句

西游记人生诗句

周末,在家看了一部在2006年就已上映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过后一个人深思了许久:关于人生,关于人性以及关于人与人的相处。

小时候看西游记,看的是热闹和对英雄的崇拜,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名师指点,打败天下无敌手;长大后看西游记,让我深深感动的除了猴哥,还有剧中美轮美奂的妖精。每一个缠绵悱恻的妖精背后都是一段对世事无常的不甘与落漠,而我也总会生出“卿本佳人,奈何为妖”的无奈感慨;如今已过而立之年,重温西游,竟也开始参悟人生。想来,我离四十不惑已近矣……

相比于86版的《西游记》对原著风格的延续,及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对爱情与事业的参悟,这个版本的西游记在延续了周星驰版的台词搞笑且超现实的无厘头风格和唐僧的普渡众生的碎碎念外,剧情人物的设计和关于探索人生的经典对话,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1 .小妖的悲哀

86版的西游记让大家忍不住哀叹:“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乱棍打死了。”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被生活和命运操纵的深深压抑和焦虑。

而这部电影却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白骨精故事,填平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不平不满之念。

白骨精在做人时被冤枉成“妖孽”,死得惨烈愤恨。所以做妖时,她风华绝代,妖得绝美,心狠手辣,足智多谋。但她也有自己的命门,不能被人叫做“妖孽”。斗法时,她跟孙悟空说:你再叫我妖孽试试?悟空自然无敬无畏:我就是叫你妖孽怎么着,你是妖孽你全家都是妖孽。有个细节是,白骨精当下对悟空撂话:唐僧肉我可以不吃了,你,我一定要斗到底。后来她离间师徒,她的复仇方式不是让他败让他死,而是让他丢掉最重要最珍视的那样东西——就是让唐僧亲自赶走孙悟空。事实证明白骨精是对的,对于悟空来说,被唐僧冷暴力式的抛弃是他的心魔。

我在这里惊喜的看到,原来妖不仅有智商还是有信仰的。一个有信仰的妖会是一个招人喜欢和怜惜的妖,只是她能力没有悟空强,不曾吸引到玉帝这般大人物的注意,最要命的是不曾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好在,影片的最后唐僧用牺牲自己的生命,送白骨精转世轮回度化了她,让她变回了那个一身素衣,面容纯净,向往美好、心怀善念的真实的样子。

我想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想,原来迂腐和固执有时也很可爱,倘若世上多些向唐僧这样看起迂腐固执实则至善至诚的人,我想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2 、关于对与错

在悟空告别师父后回花果山的路上遇到了观音菩萨。

菩萨对他说:“悟空,眼下你师父命悬一线,现在是他最需要你的时侯。金蝉子等了你九世,才等到今生和你一世的师徒缘分,将你引入成佛的正道。”

悟空对菩萨说:“可这小和尚这一世,已经放弃了俺老孙。是俺老孙错了吗?”

菩萨继续说:“悟空其实是你放弃了师父。五百年前你相信自己,五百后你还是没有变,为何不放弃自己去相信别人。一直以来,你用自己的错与对去看别人的对与错。你火眼金睛看的是真相,但你师父看的是心相。”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许多时侯你眼中的对错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对错,即便你修得火眼金睛,依然不能把你知道的对的世界强加给别人。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如果我们能够尽量给别人少贴标签,那么曾经的“坏人”,或许也会随着时光的反转,在某一个时间点变成为大家所接受和喜欢的“好人”。比如上学时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和“差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一部分成为了“企业家”;过往的杀人犯在若干年后救了失足落水的儿童成了“英雄”……

3. 关于孙悟空的“金箍”

小时侯看西游记时总忍不住想,如果世界上没有“金箍咒”该多好啊,孙悟空就不用受苦了。长大后便明白,一个能力超强且内心缺乏敬畏或者没有信仰的人也是很可怕的,因为你永远无法测猜他下一秒会弄出什么“幺蛾子”。生活中的本·拉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加工作后,有时会忍不住想假若孙悟空没有被骗带上“金箍”会怎么样,唐僧会管得住他吗?为何孙悟空能力那么强却非要找一个像唐僧一样什么都不会的师傅呢?为此我以前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创业路上,唐僧和孙悟空谁更适合做老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其实不管我们是不是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却每个人都有,即便有形的“金箍”被取下,当“紧箍咒”响起时,我们依然会觉得疼得山崩地裂、痛不欲生,因为“金箍”已深入脑髓。“金箍”的制造工厂是“生活”和“经历”的,更多时侯是“原生家庭”与“童年创伤”。

而创造咒语的便是那些和我们如影随形、息息相关的理想、愿景和成就;以及那些一言一语都可以让我们心起波澜的人或事。想起他们时总能带给我们无限憧憬、希望和激起挑战的兴趣和决心,所以我们永远也逃不出它们的手掌心,最终许多人感到压力山大,活生生的被压在了五行山下。(生活中的五行山: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贪——强求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物;嗔(拼音为:chēn)——控制不住暴燥;痴——“自以为对”的自我;慢——傲慢不讲理;疑——怀疑自己和他人)

所以,若想寻得解脱,必要去取经修行。

4. 取经即是修行

取经即是修行。唐僧四人代表人类主要的四种不同性格特征,每种性格都有自己需要修行的部分。孙悟空:信任和成全;唐僧:决断和放下;猪八戒:承诺和担当;沙僧:勇气和信心。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遇见谁都是缘份。另外,不管我们经历过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生活,最终都会触碰到生活的本质。

原本家庭幸福,经济基础丰厚的孩子,在父母老去时,也会为钱发愁,会知道这世界除了爱情,也有柴米油盐;

从小生活不幸,家境窘困的孩子也会在拼尽努力获得物质丰盛后,开始感念只要人间真情在,处处都会是春天;

那些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和乖孩子,终有一日也会为“好孩子”的标签而累,他们逐渐明白一味满足别人的需要,透支的却是自己的热情和耐心。当付出变成束缚时,除了生无可恋,他们也开始关心和沉思: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那些从小在缺少父母关爱、温暖和认可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会在获得足够的爱与温暖后,逐渐明白爱是责任、付出和信任。

5. 为何菩萨总是出现在危机关头?

我小时侯除了对孙悟空不带金箍有畅想,另一个畅想就是为何菩萨能够洞察一切,却只在别人去祈祷时才会显灵?

后来做了心理咨询师也逐渐开释:1、菩萨和凡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困惑和需要修行的地方,所以他也不能照顾到每个人;2、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下时间里开化,所以节奏很重要。这就好像每个人或许能清楚自己身上的问题,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改变的意愿。佛渡有缘人,这个有缘我想便是那些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且愿意付出行动去改变的人,才是佛在当下需要去开化的人。对于那些不信或不以为然的人,我们可以感召却不能强行开化。因为我们不能剥夺了别人努力和成长的机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成长即是修炼,不到关键时侯,再多的有益内容对方也可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于任何人来说,别人的经历就如电影,没有自身的感悟和反思是折射不到自己身上的。

在生活中,庙里烧香拜佛,有许愿还愿之说。所谓许愿就是你提出了愿望,并愿意为这愿望提供代价。我想这和我们日常说的“心诚则灵”的“发愿”和“回向”是相通的。可见成长的确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6. 关于信仰

唐僧说:我愿度她而死,下一世,我依然信仰我所信,哪怕因我这样的信仰,取经之路要耗费我十世。悟空说:我愿信你所信,成全你所信,再过一世,再过十世,依然愿做你徒儿,随你取经。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我想真正能感化一个人的只有信仰,也只有信仰可以让任何有力量的人在它面前都是矮子。

7. 修行从当下开始

舍与得尽在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尽如是。

唐僧因为开悟“度化的意义在于不仅是教化,更是牺牲自我,无条件的成就他人”,因此他收获了悟空对他的绝对信任和敬仰;

悟空因为开悟“爱就是信任和成全”,因此他与唐僧真正的心灵交融;

而追求快乐和游戏人间的八戒和寻求团队归属和价值的沙僧也都在取经修行的过程中找到信仰,被信仰感召而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意义。他们的起点不同,出发方式不同却都靠着彼此的相互扶和鼓励最终修得圆满。

这让我想起我前段时间发过的一段话:说过的话,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见过的人***同组成了我们的人生,也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人总要多经历一些,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追求的意义。

如果有几个朋友,在交往中可以让我们在彼此相同的地方找到***鸣;在彼此不同的地方感受到吸引、鼓舞和力量,那便是值得用一生去结交的朋友……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几个这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