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周水机场下飞机后,我们一行28人当晚住进了大连市郊山坡上的“百度宾馆”,这里很是僻静,没有都市的喧嚣,几幢遥遥相望的高大建筑灯火阑珊,只有极少的窗户透射出朦胧的灯光,给夜色增添了一份静谧和闲适。想到一年前到张家界武陵源度假村的“遭遇”,我和同伴反复传唤服务员来看房间,对于一丁点儿的破损都不放过。好在这位中年妇女态度总是那么耐心和温和:“你们就不要听信导游的告诫了,放心的睡吧,大连不会难为宾客的。”
从宾馆出来已经是晚上10点30多分,我们沿“山”而下,路灯迷离中,一株株丁香树花朵怒放,或红,或白,或紫......在夜色中吐放馨香,随着海风拂拂吹来,沁人心脾。这里的绿化很舍的土地,也很节约土地,一句话,就是很会利用土地,街道两边的一坡一坎都整修成皮带田,一层层的,植满了刺柏和油松,一排排的。环绕松柏、面向街道的,有丁香树,有榕树,有芙蓉树,有银杏树,有梧桐树......或高或低,或绿或红,或浓或淡,或百花齐放或绿叶掩映,或花香袭人或暗香浮动......树与灯光交相辉映,幻化成美丽的城市夜景,凝练着、表现着大连的“内涵”。
夜深了,马路上行人寥寥,只有的哥驾车呼啸着穿梭着,全然没有望峰息心的疲劳。经过白日的喧嚣,马路上仍然没有一丝丝的尘埃。微雨淅沥后,倒是湿漉漉的,空气中充满了花朵馥郁的幽香。街道整洁,建筑别致,绿草如茵,氛围宁静。行走在大连的街道上,一种清新的感觉油然而生。
倘若这种感觉只是在“百度宾馆”的周围这一带,在夜深人静、在飘着零星小雨的这一刻,那倒也罢了,在大连,这种环境无处不在,大连的“素质”就是这样,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上。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们乘车游览滨海路、五彩城,漫步星海公园、星海湾广场、俄罗斯风情街,参观世纪脚印、百年城雕、群虎雕塑,领略金石滩、狩猎场,感受大连独有的广场文化中山音乐广场,体会西部高尔夫球场。我曾经留意过城郊和小巷,留意过正在改造的环境和设施,耳闻目睹到的同样是清洁宁静,一点儿不像有的城市那样,显眼的地方维护得干净美观,可谓绿化、净化、美化、硬化、亮化,以便供人参观“欣赏”,至于僻静的地方,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记得2005年5月县工会组织我们赴苏杭旅游的那次,从西安坐上火车一路东进南下,沿途所见城市的“背景”,不是蚊蝇叮咬的成堆垃圾,就是荡不起一丝涟漪的臭水塘子。当时我在想,城市建设带给郊区和周边的,什么时候能够是一片山清水秀的景象,象江南的洞庭湖一带,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到范仲淹笔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观。这次在大连的城市背面,我看到了希望!
大连的绿地没有人踩,大连的鸽子没有人捉。大连的公交车,多数擦得干干净净,不像有的城市那样,总是脏兮兮的,像一头头灰骆驼穿过城市的大街。大连的公***设施,包括电话亭、垃圾箱、宣传牌,总是崭新的,足见大连人对公***设施的保护。在大连星海湾广场到处都有方便游客的“饮食储存窗”,隔着玻璃,便可以看到方便面、冷饮什么的,游客只需要投币便会立等可取。在一面面“窗”前,我在想,这要是放在我所身处的小县城,命运会怎样呢?我很清楚:不是被剜了眼睛,就是被割了鼻子。记得2006年吧,为办好第二个“中国-.环县道情皮影艺术节”,城建局购置了一批绿色环保的垃圾桶,安放在街道两侧,到了第二天,不想这批垃圾桶几乎个个或缺了鼻子或短了眼睛,几天后,连着身子骨儿都被“销售”给了几家收废站。此后,我电话告诉了朋友这件事,远在兰州的朋友“彼此彼此”地笑了一场。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能随处看到滨河路边的霓虹灯被敲碎了防护罩,被抽调了管线,被扭曲了身架......总之被逐个肢解;河边坚实的石栏上,更是被点注满了庸俗下流的蜚语流言。可见人们的文明程度还是很低。这与大连比较何其迥异乃尔!
大连街头的绿草地很多,一块一块的,如同一条条绒毯铺在四处,用绿色浸染着这座钢铁建筑的城市。大连人热爱绿色,把对绿色的爱心传递给小孩。那天我们在虎雕广场参观群虎雕塑,由于拍照的需要,自己踩进了草地的一点边儿,被一位小女孩发现了,她悄悄走过来,用小手轻轻地拉了拉我的裤子,用眼睛告诉我,脚下留“青”,这绿色是不能踩的。小女孩的行为令我感动。我顿时浮想联翩,这场景犹如一幅小小的“公益广告”或风情画卷,美极了,好极了,让我在心灵深处激起了一种莫名的情感,挥之而不去。
(二)
从整整齐齐摆放在百度宾馆客厅一角的《大连晚报》上得知,山坡上的这条“胜利路”,是一条上世纪九十年代凿通山体建的公路。几千米长的道路上,九十年代以来建了许多高楼。因为地角好,距大连最热闹的旅游景点星海湾比较近。所以,这些高楼的建筑风格都还算好。加上便捷的交通,从星海湾沿胜利路的公交车恐怕是最好的公交线路。因为是沿山而开的道路,横道很少,公交车沿着山路迅捷而行,少有红灯的阻碍,一路风驰电掣,窗外风景如画,乘坐这样的公交车心情是不错的。
从《大连晚报》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大连,处处留有名人的印记》,其中写道高尔基路。这条街道我们坐旅游车穿行过,导游轻车熟路,喋喋不休地向我们介绍这条街道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转摘《大连》杂志上的一段文字:“这里是国际建筑风格和日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个特殊区域,是大连城市建设从东向西发展的重要见证。这是一条独特的街道,法国梧桐矗立在道路两边,极具古韵。这里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基地和民族精英聚居区。”据介绍,民族精英聚居区是指解放初期,很多高级干部住在这里。高尔基路上有许多日本建筑,虽然一幢幢不高大也不华丽,只是精致而优雅,大概因为这份精致和优雅,建房的人,住房的人,则常常是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大连的特殊环境,许多军阀,清朝遗老遗少,都曾在大连有私宅。
大连是一个殖民文化的城市,大连的建筑受俄罗斯和日本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俄罗斯风格的,现在这些建筑已经多数无处可寻了,只有高尔基路两侧还有一些日本风格的小楼。从一本刊物翻阅到郭沫若先生的日本妻子安娜和他的儿子及孙子的资料。人们都知道郭沫若有一个日本妻子,却不知道,这个日本女人安娜,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中国寻夫,可惜郭另有妻室,于是她留在了大连,留在了高尔基路的这幢日本小楼里。她在这幢楼里生活了45年,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是她的儿子郭和夫。据有关资料记载,那时候,民间的流行版本是安娜和儿子住在大连,郭的儿子并不认父亲郭沫若。说有一次,郭到大连视察,当到他儿子所在工作单位视察的时候,领导故意将郭领到他儿子工作的房间,郭和夫却不和父亲说一句话。“当然,这都是道听途说,并没有证据。”这位作者前面用“民间流行的版本”,后面又如此强调,显然是为了避嫌起见。
资料介绍,郭和夫曾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一直与母亲安娜生活在一起,并且也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上田喜代子。平静的生活在1994年发生了变化,1994年8月15日安娜去世,享年101岁。这是一个心态安祥、有大智慧的女人。她跨海过洋地来寻夫,却被冷漠在远离北京的大连,但她仍然坚强地抚养儿子,把儿子培养成科研人才,并安享晚年。但是,她的离去,对儿子却是巨大的打击。漫漫岁月中,他已经习惯母亲的存在,母亲是郭和夫的灵魂,母亲走了,他的灵魂也与之飞去。相隔不到一个月,1994年9月13日,78岁的郭和夫追随母亲而去,只留下夫人上田喜代子一人独守空房。
在这之前,他们的儿子郭昂已经移居日本。年迈的郭夫人只好去日本与儿子一同生活,郭昂也娶了一位日本女医生做妻子。郭家三代人的妻子都是日本女人,这大概是郭沫若所没有想到的。他们住了近半个世纪的家从此人去楼空。
这幢楼永远是静悄悄的。这次第一次来大连经过高尔基路,徐导就告诉我们,它不像有的楼房因无人居住而破败凋零,或成为收购废品的所在。徐导边介绍边指给我们看,但见干净、整齐、沉静而气度不凡,这是主人和楼房***同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独特气质。
历史就这样刁钻古怪,恍惚间,好像曾经的人还住在里面。当然,一切都不存在了,一切却依然存在。岁月是有痕迹的,看到它,人们自然会想起郭沫若。且不论学术界人们对他有多少议论,他的一个儿子曾经在文革中被枪毙,而与日本妻子生的儿子却与他老死不相往来。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心一定是苍凉的。
坐旅游车穿过高尔基路,还可以看到小楼前的梧桐树。几乎每棵梧桐树都要两人合抱才能抱的过来。导游说,这些梧桐树的年龄都在百年左右。现在是5月中旬,道路两旁蓬蓬勃勃的梧桐树叶在道路中间会合,树叶、树枝交叉,将一条几千米的大道遮得严严实实。从树叶间撒下的太阳光辉变得温柔而细腻。无论骄阳似火,还是酷暑炎炎,高尔基路的梧桐树下永远是凉风习习。导游告诉我们,梧桐树叶绿的时间特别长,即使立冬后,更多的依然是满树的叶子,展示着冬日里树与叶***存的风采。
(三)
蓝色的天空和宽阔的大海,让人对大连无限眷念和感怀。在大连海边,我捡了47块彩色河卵石,算是对自己47岁生日的一个纪念。我曾在自己的QQ留言中写道:“让我们看看大海。”“看看大海”,最早是我从一幅书法作品上看到的四个字,富于哲理,像一坛陈年老酒一样饱蕴张力,意味深长。2009年国庆前夕,当我们一行来到北戴河海边时,我的心愿算是了了。这次在大连海边,看天天蓝,望水水清。坐在海边,海风吹来,整个的一个我都要被海风吹化成海水了。遥想1984年秋天我被分配到山后一所初中教学,走进深山,心想大海。大海在我心里是一个宽阔的世界,代表着一种境界和胸怀。此后多年来,每遇挫折,我都想到大海边_望。我深信,大海能带给我们勇气,能抚慰我们在喧嚣尘寰中疲惫消沉的心灵,能荡涤我们饱经世俗蒙尘落垢的心境。
我们来到一块凸向大海的巨岩上辽望,但见海鸥翱翔,时而掠过水面;而脚下,浪花激荡,浪声滔滔。顿时想起曹操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大海,不仅能净化心空,也能带给我们大气魄,大胸怀,只有你亲临海边,站在礁石上,你才能有迎击海浪冲击的体会。
此后有两个晚上,大家三、五一簇地去海边听浪,静静地坐在礁石上听:时而海浪拍岸,时而波涛撞击,时而海风带来海腥......凡尘中再多的追逐、计较、盘算、烦恼,在大海的浪声中,可以被化解、消融、粉碎......
我们脱到鞋袜,挽起裤管,行走在海边的沙滩上,任海浪舔舐脚板。大连的海边,彩石光怪陆离,被海浪冲刷得光滑油亮。不少彩石的自然纹理与汉字笔画偶合,如“丰”、“寿”、“年”、“大”等等,游客捡此一枚,福由石生,贵自石来,安从石出,寓意吉祥,富于纪念意义。导游告诉我们,去年的时候,有一对中年夫妇踏浪中发现了一块彩石。彩石双手才能捧得起来,滚瓜溜圆,质地鲜亮,绿中透黄,纹理清晰。加之从纹理中分辨,似有“人寿丰安”四字,遂成无价之宝。后有游客以1万元的价格收存,也被婉言拒绝。听了导游的话,大家认真起来,但捡到的河卵彩石大都鸡蛋般大小,从纹理上至大只能形容出一个字来。看来宝物实在也是难得。
当晚躺在床上,我将白天捡到的彩石一一凉在床上和同伴鉴定。有清澈温润的,宛如少女肌肤;有借光泛蓝的,像似蓝天裁就;有血色浸染的,应该叫鸡血石吧;有绿红相间的,泛出波浪一般的纹理;有圆中见方的,可以刻制印章......一枚枚彩石,无不透射出大连海水的气质:干净、清澈、幽蓝、包容......我还算认真,重腾腾的河卵彩石用铜版纸裹成两包,放在旅游包里,一路尽管上上下下,颠颠簸簸,也还是不离不弃地带回家来。这也是我对大海和大连最好的眷念。
已故作家三毛在自己作品中常常提到海边淘石的情形。三毛到海边捡取模样合意的一篮子石头,回家补上颜料和线条,一个个不会说话的石头刹那间神情活现,或笑或泣,或坐活立,有憨乎乎的,有傻兮兮的,有的安静可笑,有的调皮捣蛋......完成这些艺术作品,三毛最初得意洋洋,亲朋好友也以能得到三毛的“作品”引以为豪,或伸手讨要,或偷偷摸摸。可是有一天三毛发现,原来有灵气的河卵石都成了呆子,于是她将捡到的石头一古脑儿放回了海里。
现在我读懂了“三毛捡石”的故事。就在我用一盆清水滋润着捡回来的河卵石后,我发现这些彩石并没有捡拾时那么漂亮和生动。我想,三毛应该是发现这每一颗石子都是海的孩子才将石子放回大海的。孩子离开母亲,石子离开大海,神情也会变得呆板,没有灵气。只有再度回到海中,接受海水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漫长洗礼,才真正算是完成了它们一生的旅程。对照三毛,我将河卵石放在包里带到这缺水世界,看来是做下了错事。我只能在心中说一声对不起了,不知大海可曾听到否?!
大连的故事,让我们浮想联翩。
大连,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
大连,有做不完的梦。
大连,永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