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其人
王维一生活的拧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着很通达,真是这样吗?他真的能这么安然于人生百况而自若?
远远不是。他很苦恼。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望族,20岁进士及第,之后基本官运亨通,历经李林甫、安禄山依然坚挺,40岁后建辋川别业,半官半隐,直到最后。两个女人对他影响较大,一个是玉真公主,使他名满天下,另一个就是他的母亲,直接灌注他佛教的思想。
于是我们看到奇特的事情在王维身上发生了,一方面他舍不得世俗功名,一方面又不断写归隐诗。官越做越大,却从来没什么实绩;诗越写越多,内心却越来越不安。入世与出世之间,王维一直在挣扎。
既不能像李白那样自由不羁,什么翰林不翰林,干的不爽果断辞,也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放下高贵的身段勇于耕田,更不能像苏轼那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就在挣扎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只留下那些看似清澈空灵的诗歌词章。
官场上的不倒翁
王维一生可谓顺遂,没什么大风大浪,早年的王维“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自有一番风云志向,结果高中进士后,朝廷给了个管音乐小官——太乐丞。20岁一腔热血的青年才俊有了人生第一次挫败感,功名不是你想有就能有。心情郁闷的王维任性地看了一次伶人舞黄狮,黄音协皇,只有皇上在场才能看,王维因为犯禁被贬。倒霉任性的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外放生涯。
这件事对王维影响至深。之后我们看到,在长达几十年官海生涯,王维再也没有给任何人以把柄,始终小心翼翼。而他小心翼翼的方式,就是表现出半官半隐的状态。一面在诗歌里大谈隐趣,“万事不关心”,一面官却越当越大,乃至在奸相李林甫的魔爪下,大唐政治最黑暗的17年里,依然稳如泰山高官厚禄。而很多刚正之士都遭到了打压。翻查史料,你会发现,我们的诗佛一面厌恶着李林甫,一边在诗歌里大拍着权奸的马屁:
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灵芝三秀紫,陈粟万箱红……谋犹归哲匠,词赋属文宗……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
这很可以解释我们的诗佛为什么能屹立不倒。
这也同样可以解释诗佛为什么在安史之乱后亏节投敌,既然能妥协权奸,自然能顺从安禄山。这也成为王维晚年不能内心安宁的重要原因。“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可见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与张九龄
不但在官场上能装作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样子,在恩师兼好友张九龄面前,也很能装。张九龄,玄宗朝最后的贤相,公元735年,因为王维的一首干谒诗而擢升王维,外放十几年的王维再度回到京城,这当然是莫大的知遇之恩,没有张九龄,王维可能一辈子是个八品外小官,张九龄给了他重生的机会,不然仕途抑郁,只怕王大诗人哭惨来不及,哪还有心情纵情山水。而对恩师罢相,王维也作诗表达了他的痛惜,里面有多少真情实感呢的,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寄荆州张丞相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王维:大人你走了,我也不想干了,只想种田算了。你倒是去呀,你不但没去,官还越当越顺,不知道张九龄看到有何感想。
对妻子是深情是薄情,还是别有他情
王维30岁的时候,结发妻子死了,之后人生30年没有再娶。无论古今中外,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大诗人深情专一的表现,比那些躺在一个女人怀里,却写着对另一个女人思念的人好太多,是不是呢?
如果是,爱一个人,三十年间为什么一首诗都没有?诗人都是很敏锐的,尤其是大诗人,面对情感的时候,往往是压抑不住的要表达,而王维竟然一首都没有。我们广为传诵用以表达爱情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却是写给友情的。
王维,到底爱不爱这个妻子呢?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王维单身三十年不娶,与他向佛关系较大,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另一桩隐情。
王维虽然没有给妻子写过一首诗,却给一个叫裴迪的比他小20岁的小青年写了几十首,诗史上著名的诗集《辋川集》一***40首,王维20首,裴迪20首,将辋川20景挨个和遍,两人你和我唱十几年,同吃同住同宿,不由得又让人产生“断袖之癖”的联想。诗佛真像他说的那样“晚年唯好静(写这首诗时才40岁)”,又怎么跟一个秀才打得这么火热?譬如这首《赠裴迪》: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
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简直情侣一般。
这又是一处矛盾,既想一个人静,又还是需要俗世的来往。
诗佛王维,究竟只是诗佛而已,诗歌之外的王维,现实中的王维,充满了杂念和矛盾,一点都不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