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作者: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注释:

1、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2、怡悦:取悦;喜悦。

翻译:

你问我我山中有什么。

那我就告诉你,

这个山中只有白云,

我拥有白云。

只有在山中,

我才拥有它,

只要看到它,

我才会有好的心情。

所以我不会也不可能把它赠送给您。

赏析: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麽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麽;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李白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山中

王勃 山中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及注释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气沉沉。

更难耐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1、滞(zh):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2、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3、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及注释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