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农村的诗句
农 村
东风催雨渥村乡,日月丰殷喜气扬。
鸡鸭成群猪满圈,棉麻叠岭谷盈仓。
楼房鳞栉连超市,道路蜿蜒跨水塘。
赋税全除多德政,千年不遇好时光。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家
唐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游山西村·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编两首表示乡村生活的古诗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淇上田园即事 唐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秋中雨田园即事 唐耿湋
漠漠重云暗,萧萧密雨垂.为霖淹古道,积日满荒陂.
五稼何时获,孤村几户炊.乱流发通圃,腐叶著秋枝.
暮爨新樵湿,晨渔旧浦移.空馀去年菊,花发在东篱.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3.描写乡村的诗句有哪些1、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
4、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5、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6、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7、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
8、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10、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1、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1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3、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15、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6、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8、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19、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陆游《小舟白竹篷盖保长所乘也偶借至近村戏作》
20、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华岳《田家》
21、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2、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忘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3、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2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2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6、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徐矶《新凉》
27、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拔草***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8、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9、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