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3年初,苏轼抵达长江边上的黄州。除了陪他一起来的大儿子,其他家属尚在途中。
他有小半年的时间,寄居在定惠寺,惨遭牢狱折磨后的惊恐,与穷乡僻壤的寂寞充斥着诗人的心灵。
01
一天,苏轼在寺庙周边散步,于山坡上,发现了一株海棠花,欣喜万分,写下了一首长诗,即《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
诗题目很长,内容也很长,28句,诗人自称为“吾平生最得意诗也”。
之所以得意,肯定不是因为它长。之所以长,是因为诗人心情激动,百感交集。
诗人先写黄洲瘴气蒸郁,心里怜惜海棠,但这“嫣然一笑”,让诗人瞬间得到了抚慰。
海棠花的原产地巴蜀,诗人是四川人。他乡遇故知,这花开雪地,也开在诗人的回忆里。
这花与人同是天涯沦落。于是他要与花同饮一杯,“为饮一樽歌此曲”。
这杯酒敬花,敬得情深义重。敬天涯沦落,敬乡音知己,敬粗俗中的独幽,敬苦难中的自我解脱。
总之,这一株花,成了苏轼在被贬谪黄州后,解锁到的第一个快乐密码,轻轻一株花开,灿烂了他整个灰暗的天空。
不只是花解语,是苏轼有自我成全的本事。
02
后来,他年年都去与花***饮,五醉其下。
有一年,他又赶赴花期,写了《记游定惠院》,择其中如下: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原文300多字,写得非常有趣。
这年花开,他又与朋友们带着酒,来看望这位花友,发现园子易主了。主人因诗人的原由,才没有移除花木。
与朋友喝酒后,去另一人家小楼里酣睡一觉,听了一曲琴。天黑后到城东,买了一大木盆,准备用来浸泡瓜与李子。
路过姓何人家的竹园,把酒放在竹荫下,准备再喝几盅。
一位朋友端来一盘油炸的小吃,名叫“为甚酥”,味道很好。一同游玩的朋友中,只有僧人参寥不喝酒,用枣汤代替了酒。
诗人忽然没了兴致,想要回家。跟何园的人要了一丛橘子树苗,准备移植到了雪堂(他的农舍)西边。
本文只想说海棠,但读这段文字觉得太美,仍不住,啰嗦了几句。
这琐琐碎碎的人间烟火气,抚平了曾高高在上,也曾坠入尘泥的诗人心。
他在黄州才住了4年多,却五醉花下,不可谓不“痴情”。
最近,读叶嘉莹老师的书,书中说,“苏轼虽然平生历经苦难,却是一个无待于外的自我完成的诗人。在挫伤失意之后,总能自解”。
是的,他像是常吃的芝麻团,曾被命运所击打,但他总能挣脱苦难,通过豁达的灵魂,反而装进了甜美的“糖馅”,完成了自我蜕变。
在最悲苦的时候,也有能力享受生活的美,这或许也是后人对苏轼念念不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