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鲁迅的“骂人”
这是一个伟人,一个用笔作为武器的战士。在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一身正气,永不屈服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文章才如此的震撼人心。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查,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唤醒那些已经麻木不仁的国民,他不能容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可是现实总是令人失望,黑夜依然漫长,光明永远是那么遥不可及。最终,先生还是没能等到胜利的来临。可是,直到今时今日先生的品质以及那些不朽的文章依然在感染着我们。
初读鲁迅作品时,不免都会有些困惑,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不懂得为什么先生总是看不惯这,看不惯那的,总是语带讥讽和嘲笑,在他的一些文章中简直是在“骂人”,这与我们平日里接触的那些文字优美,语言流畅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再加上,毕竟时代不同了,对于过去发生的许多事情我们这一代都是不清楚的,所以要完全理解先生的文章就更加困难了,让我们不敢走近鲁迅。
这本书却可以说是鲁迅“骂人”现象面面观,收集了先生与当时重要人物的几乎所有论战,并且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判,使我们这些不曾经历和了解的人,对当时的环境和事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也重新认识了鲁迅“骂人”的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论人是重大节,观其趋向之大体的,决不因为偶尔有的错误、缺点,就把他的一切言语行动全盘推翻。比如鲁迅与郭沫若曾笔墨相讥,然而鲁迅看郭沫若,也是“观其趋向之大体”,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鲁迅是抓住要害,不及其余的。很多时候,先生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就事论事。比如冯乃超说鲁迅“醉眼陶然”,鲁迅也不客气地“回敬”过他,但在反击梁实秋时,他们却是一致的。
同时,鲁迅先生也是注重团结,也力行团结的。鲁迅疾恶如仇,但他决不因个人的小恩怨而误了大家***同的革命目标。鲁迅与成仿吾有过笔战,鲁迅对成仿吾甚至有厌恶之情。然而,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没有揪着不放。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也很容易能够发现这一点。
鲁迅“骂人”不是无原无故的,可以说笔墨相讥是那个时代文坛空前繁荣的一个表现。不止鲁迅会骂人,那个时代的其他一些文人也开口骂过,甚至比鲁迅骂得还要难听,但是大多都是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骂过之后,消了气了事情也就罢了。可是,鲁迅骂人却能生出“骂以上”的东西来,把它发散出去,这恐怕不是一般“骂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吧!在谈到鲁迅“骂人”一类杂文时,茅盾有过一段精辟的分析。倘就鲁迅杂文的作用而言,“匕首”或“投枪” ,固然可以概括鲁迅的绝大部分的杂文。但他的六百余篇,一百万字的杂文,包罗万象,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震耳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也有繁弦急管的纵情欢唱。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固然指对敌人的斗争,同时也对自己阵营内的错误倾向的斗争,对迷路的朋友们的不妥协的坚持原则的忠告,以及对中间分子摇摆不定的针砭。鲁迅决不是一味地骂,鲁迅心中有一杆称,心明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