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晚清,大家就会不由得想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其实,有一个人在晚清 历史 上分量也挺重的,他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出生于常熟翁家,其父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咸丰年间的朝廷大员。翁同龢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20岁中状元,而后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甚至还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然而,他的命运并没有一帆风顺。太平天国起义期间,翁同龢的哥哥安徽巡抚翁同书与苗沛霖关系暧昧,被曾国藩和李鸿章告了一状,翁同书被判流放,翁同龢的父亲因此备受打击,不久去世。翁同龢与李鸿章结下深仇大恨,甲午年间,清朝与日本冲突,翁同龢力劝学生光绪让北洋水师对日本开战,而他他主管户部,牢牢卡住北洋水师的脖子,不给换设备,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光绪皇帝要进行维新变法,翁同龢大力支持,而这便为他晚年的不幸埋下伏笔。戊戌变法后,翁同龢先被慈禧太后“开缺回籍”,后来又被要求“着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他只能拖着年迈的身躯在家乡忍受,经济也是越来越艰难,最后在家中去世。
去世那一日是农历五月二十,翁同龢似乎感受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口述一首绝笔诗,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概括,其中充满了无尽感慨。
翁同龢一起笔就非常沉重,将自己从考中秀才到临终前的这60年的经历、悲喜、感慨全部凝结在短短十个字中,“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
翁同龢15岁考中秀才,死这一年75岁,半个多世纪,清朝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他也是如此,从秀才到状元,再到权倾朝野、两任帝师,最后免不了凄惶度过悲惨的两三年,这一切他只用了一个“事”字。为官几十年,仕途波折,尤其是支持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后,直接被慈禧打回老家,体验到人情冷暖,以前那些巴结讨好自己的人,连影子都看不见了,临终前的他看透了一切,也接受了这一切,“凄凉”二字饱含了翁同龢多少的感慨。
所有的凄凉,翁同龢并没有言说,并且忍下了眼眶中快要滑下的两行清泪,说了一句有泪不轻弹,“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
这两句诗十分通俗,翁同龢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并不是没有泪,只是在家人面前强忍着罢了,不想家人为自己担心,毕竟自己这被遣回原籍监视居住的人,已经让家人担忧两三年。当然,也不排除翁同龢死要面子,更或许是他认为自己就算流泪,也没有人懂自己的内心,不如不流。如果做此理解,那么翁同龢在临终之前的孤寂与悲伤恐怕已经达到了极点,临终之前,将人生的苦涩全都再尝了一遍。
翁同龢这首绝笔诗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简单凝练,然其中的沉重、凄凉、孤寂与悲伤,确确实实让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读来,更加有一种苍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