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苗君稷秋日望昭陵(三首)如何咏沈阳?

苗君稷秋日望昭陵(三首)如何咏沈阳?

与以盛京为题的诗作相比,清代以福陵、昭陵为题的诗作更多,由于清王朝有四位皇帝十一次东巡祭祖,每次祭福陵、昭陵多留有诗作,随侍官员亦纷纷和诗、献颂,更有许多文人附庸风雅,所以咏福、昭二陵的诗作已难以数计。但统观这些诗作,虽辞藻华丽,章法讲究,却是彼此雷同,陈词相因,读来有引发视觉疲劳之感。倒是一位无缘亲随清帝祭祖的道士诗人苗君稷的诗作,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以“秋日望昭陵”为题,写了三首七绝被收入《盛京通志》——

揽辔秋风听野歌,雄图开辟太宗多。

遥知王气归辽海,不战中原自倒戈。

五云西向接幽燕,八月秋光丽远天。

丰镐三登深雨露,车书万国静烽烟。

龙蟠翠嶂郁岧峣,路夹苍松白玉桥。

十二羽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昭陵位于盛京城西北十里许,故又称“北陵”,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皇陵。葬于昭陵的清太宗皇太极是一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率领八旗军勇士驰骋在东北雪域,摧毁了腐朽的明王朝在关外的有生力量。1636年,他正式称帝,改元崇德,国号清,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皇太极立志统一华夏的愿望未酬,便英年早逝。他逝后的崇德八年(1643年) 九月始建昭陵,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 建成,成为清王朝康熙帝后的诸皇东巡祭祖的最后一站。

昭陵正红门

诗人苗君稷是清初道教景佑宫的道士。道教是我国独有的且影响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宗教。沈阳地区有遗址可循最早的道教宫观是城隍庙,建于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 年)。明代又建有景佑宫、斗姆宫等。清代前期郭守贞创建三教堂(太清宫) 后,景佑宫、城隍庙等也被修复,随道观香火之盛,道士增多,其中不乏有才气的文人墨客加入,苗君稷就是当年盛京以诗而名的一位道士。

昭陵内城一瞥

道士和布衣庶民在当时是无缘清帝祭陵盛典的,而在平时,“羽林军”守卫着皇陵,也难接近,所以只能远观昭陵的苗君稷所写的三首七绝《秋日望昭陵》,也由于这一特殊身份和特殊视角,使他的诗有别于王公大臣们的《恭和御制告祭昭陵》等颂诗。

第一首诗人写望着昭陵耳际回响起清太宗皇太极开拓疆土,一统天下的颂歌。“揽辔”,勒马驻足,状写诗人倾听秋风吹送来的遍野赞歌之状。赞颂着什么呢?“雄图开辟太宗多”;皇太极所率八旗军在关外屡战屡胜的消息传开,关内外明军将领都感到“王气归辽海”了,不战而降,使中原归大统。事实上,迄今还流传着庄妃说降明军大将洪承畴的故事,继洪承畴之后,又有祖大寿、吴三桂等名将降清,使清军能乘势进入山海关,攻入北京城。

第二首写皇太极统一天下的志向在他死后得以实现。“五云西向接幽燕”,八月秋光已洒向中原,在瑰美的新都城登基立业深得苍天雨露,信息传向世界,神州已息烽烟。

第三首,扣“秋日”之题,再现昭陵秋光之胜。前两句极言昭陵秋日景观之雄奇秀美,后两句抒写昭陵人气之威严肃穆,诗句中以“龙蟠”点王墓,“岧峣”势峻极。“翠嶂”浓郁入云表。“路夹青松白玉桥”。风嘶铁马,白云飞渡,密条横柯,翠白交映,望中昭陵,景色幽奇。但它又是“十二羽林严侍卫”的禁地,幽奇中又有几分肃穆。

苗君稷的七绝几乎未加修饰,古朴典雅,流畅自然,却把昭陵的形胜与皇太极的功业描述出来。

除福昭二陵外,盛京城内外的其他景观也在清代前期诗人的笔下陆续得以再现。如康熙年间的中书舍人,著有《龙沙纪略》等书的诗人方式济写有《皇寺》,对当时香火已旺的实胜寺进行了细腻的勾描,“金碧辽水隈,双刹光岌嶪……杂花隐参差,青松高匼匝。兽环贝屈,狮首珠戴额。献边镂脂肪,循龛展毹。前矗碑文,扪字细咀唼。大书天命年,颂述开韧业。灭土七十二,乃奏辽城捷。立寺表具瞻,报佑及迦叶。碑尾臣功名,众星纬相协。皇哉草味初,规模已宏立……”全诗三十四句,把皇寺之形胜与建寺起因、过程做了充分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