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今别离鉴赏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既已别离,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了一层。整首诗以思妇接到远行丈夫电报来驰骋想像,展开内心独白,把相思之情与电报的特点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刘燕勋所说:「结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离愈久,思念愈切,慰尔相思,除电报外,还寄来照片——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遂又写照片。
古代别离,虽朝思暮想,却不能面见。经过长时间的别离,倘若「今日见君面」,则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时的通讯往来,常常是片言只语,雁字鱼书而已,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仅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虽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方法,却从不用在「—种相思,两处闲愁」上。近代则不同,因为出现了照相术,故能见照片上的的「君面」,虽然不是真的相逢。不过,即使把「君」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长相从」,但实际上仍隔着千山万水,别恨无穷。或者不如说,由于收到「对面不解语」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浓浓的相思离别之情。于是,此首便由「自非梦往来,密意何由通」转入第四首。
思妇收到电报,怨无寻常并坐语,况经三四译;收到照片,恨对面不解语,仍觉忧心忡忡,自觉「密意」难通,于是寄希望于「梦」。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与「妾」之间「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昼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处「举头见明月」,君处「侵晓刚披衣」。彼此既不相闻,故「魂梦难相依」。连梦也做不到一块,这比起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时」,相思可以「梦佳期」的张九龄,以及自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的 苏东坡 来,不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洲茂,隐恻缠绵」,且确是咏古人未见之物,发古人未发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陈三立语)。
这组诗的佳处,自然还不止以上所说,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诗歌的氛围中,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不过,那些弥漫着古色古香的诗句,在本诗中只起著「旧瓶」的作用,未能与其所装的「新酒」媲美,所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诗词作品: 今别离 诗词作者: 清代 黄遵宪 诗词归类: 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