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仲淹救灾原文加翻译
原文: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2. 范冲淹赈灾文言文翻译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
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原文: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扩展资料:
赏析:
此文记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间,浙江一带发生了大饥荒,赤野千里,饿殍遍地。
范仲淹于此时率先倡导、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并出资财大肆兴建官府寺庙。这种做法看似荒唐,但却是颇有实效的救荒措施。
从这则笔记中,固然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社会的廉洁官吏那种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
《周礼》记载,连续十二年的饥荒,主政者应尽量提供百姓工作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
凡是可以外出宴游者,一定是具有宴游的财力,一人外出宴游,而靠此人宴游花费的金钱生活的,不知道有几十人。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一带闹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于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饮,而靠划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业而背井离乡,主政者的愚昧,不识时务,大都如此。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
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 哪为有范仲淹救灾,急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 智囊范公赈灾文言文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1]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5. 课外文言文,范公赈灾 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时范仲庵领渐西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望采纳,推荐。。。。。。。。。。
6. 赈灾文言文翻译解释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 )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齐彦槐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①爨(cuàn):烧火做饭 ②粜(tiao):出售粮食 ③定:制定 ④图:安排 ⑤薪:薪柴 ⑥窃见:看见
7. 文言文《仲淹宏志》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南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捐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捐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致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仲淹性至孝,二岁而孤,母改嫁给长山半氏,于是他也改姓朱,直到中进士做官后,接母亲回来养老,才重新姓范,改名仲淹。
B. 仲淹谏太后临朝的事,谏罢修寺观的事,谏皇上宠幸的近臣左右滥于朝廷官员任免是很不正常的事,这一切都证明他进退中都在上忧其君的。
C. 当江、淮、京东受蝗灾旱灾时,仲淹请遣使者,后来又亲自到灾区安抚百姓,开仓赈济,免除灾区役税,奏报救灾措施,这些也都说明他是下忧其民的。
D. 仲淹为官以后,生活富裕,乐善好施,吃穿用度毫不在意,所以人们都爱跟他来往,他在乡里还明文规定要赡养族人,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
8. 富郑公赈灾 译文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幼年时父亲就过世,家境贫寒,每日只吃一些咸菜粥,非常清苦,而却能刻苦自励勤奋读书,更以天下人福祉为自己的责任。他经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尚未忧虑时就先忧虑;当天下人都得到安乐,才是读书人安乐的时刻。」
他曾经拜访一位算命的人,并请问:「我是否有机会当宰相?」算命的人说:「没有希望。」再问:「我是否有机会当名医?」算命的人惊讶的说:「为何之前所 问的目标如此高远,而现在所问的却如此卑微呢?」范仲淹说:「只有宰相及名医才可以救济众人。」算命的人赞叹的说:「你这颗仁慈的心,才是真正的宰相。」
范仲淹考上进士之后,任秘阁校理。他的学问非常渊博,精通六经,学生有疑问请教他,他都孜孜不倦的讲解。还将自己的俸碌来抚养一些读书人当作幕僚。这些读书人有的来时潦倒穷困,考上功名之后便离开,一路飞黄腾达却对范仲淹不闻不问,他依然不后悔曾帮助过这些人。
后来范仲淹任右司谏,那年正逢旱灾、蝗灾,百姓无法耕作而闹饥荒。官员上奏请派特使前去察看灾情,再斟酌如何处理;而范仲淹直接对皇上说:「假若宫廷 中,半天没有任何东西吃,那会怎么样?」宋仁宗听了,心中难过,于是派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区。他所到之处,立即开官仓赈灾,同时奏请废除当地不好的政令十 多项。
之后范仲淹任参知政事,那时边疆地带有异族侵略,他请求自愿镇守边疆。而麟州刚遇寇贼侵略,一些参谋多次建议放弃麟州。范仲淹却重新整修旧有的防御工事,并招回逃散的人民,免除他们的赋税,将酒的专卖权还给人民,很快的河外地方便安定下来。
范仲淹的个性非常喜好布施,对亲族中贫困的人,或对关系疏远但贤能的人,都会给予救济。他刚考上进士没多久,就想将来若有能力的话,一定要好好赡养整个 族人,前二十年,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心愿。自从他坐镇边防一直到回朝廷当上宰相,日益富贵以后,就在乡里中买下几千亩良田,称为「义田」,用来赡养亲 族中穷困的人,让人人有得吃、有得穿,如遇婚嫁、丧葬,另有补助。并选出一位年长而贤能的族人,负责管理义田的出纳。
他曾经向钱氏买了一座庭园,打算搬到那里定居。地理师说此地风水极好,必会接连不断有人做官,范仲淹听了却说:「既然如此,与其一家人独自显贵,还不如让江苏一带的读书人,都能来此受教育,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显贵了。」便将这个地方改为学堂。
范仲淹与富郑公(富弼)担任左右宰相时,看到监司簿上有品性不好、不适任的人,便一笔勾消、剔除他的职位。而富郑公说:「一笔划掉是很容易,可是恐怕一 家人都在哭啊!」范仲淹却说:「一家人哭,比起老百姓一路哭,哪个比较严重呢?」这又是治理国家最得体之处,不以妇人之仁来看待。
范仲淹死后諡文正,赠魏国公。儿子纯仁,后来也当上宰相,纯佑、纯礼、纯粹,都在朝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