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风算的上是现代大众对古代将领最深的印象之一,在现代人的想象中,古代将领都是面容坚毅身着坚甲,胯下一匹高头大马。锋锐长剑出鞘在手,背后大旗迎风飘扬,再来个画龙点睛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就是一个字:帅!其实除了帅,披风还有其它的作用,并且披风也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民间,我们都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
披风真的是披风吗
想来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傻,披风不是披风,还能是什么,怕不是在戏弄我们?非也非也,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披风是披在肩上向后随风摆动的一块薄布,材质先不说有绫罗绸缎麻葛粗布,重点就在于它薄,风可以吹得起来,一定要帅。而在实际上,这种想法虽然不能说是错的,但一定可以说是片面的。
1、不是所有披风都很薄
披风是指披用的外衣,又称“大氅”。披风一般分两种,即薄厚两种。披风没有袖子,是通过把上端的两根带子系挂在颈部来穿戴。而在军事方面,普通兵士的披风多倾向于实用,往往会在铠甲的肩部有两个铁环。那些厚实的披风就系挂在这两个铁环上。披风之短者曾称帔,长者也称斗篷。在民间应用中斗篷一般连帽,以起到更好的御寒作用。
因为地域与气候原因,披风往往在北方使用更多。而且就朝代来看,披风在明代比较流行。所以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男主在夜里为风中赏月的女主披上披风的情景,可能在明代比较多见哦。
女子披风
2、披风的作用是逐渐变化的
出于实用主义,人类的每个新创造新发明基本上都是以实用性作为要点。我们现在所知的披风实际上是由能够遮风挡雨的毯子变化而来。在古代,出于战事的需要,军队往往需要在野外露营。无论是寒冷的北方还是潮湿的南方,保持身体健康是必要的。随身携带铺盖卷也不现实,因为要保持一定的行军速度。这样,一张或厚或薄的毯子就显示出它便携实用的优点。慢慢地,毯子逐渐发展成披风,并拓展到民间使用。也可以说披风正是从军营中一步步发现出来的。
军事行动中将帅必需品,取暖御寒、急救保命
瑞士军刀之所以享誉世界,得益于它优良的品质与多样的功能。把古代披风与现代瑞士军刀进行类比,就足以说明披风在古代战争中用途的多样。单论功能数量可能披风逊色于前者,但重要性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1、抵御风寒
第一实用功能自然是御寒。事实上,在披风发明后至它拥有其它特殊意义之前,它都是用来给士兵们抵御风寒的。就像是食物之于人类,一开始都是为了填饱肚子,后来才有味蕾上的追求。这种带有御寒作用的披风一开始在全军适用。上至将帅,下至小兵,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东西。直到后来披风变得更薄,更具有某些象征意义,挡风的大衣已经与醒目的披风不再是同一件物品。但尽管如此,披风还是能够稍稍起到一些御寒的作用。
2、掩护主将
战争中穿着越是醒目的人越容易招致敌人的攻击。但作为将领,他们的铠甲一定是比较闪亮的,况且在东方的战术思想中,“擒贼先擒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只要在战斗过程中发现了敌方主将所在,一般都会集结兵力猛攻。而暗色的披风能够遮挡住闪闪发亮的铠甲,有效降低我方将领被敌人发现的概率。而具有这种功能的披风往往都是暗色的披风,如果是红色等醒目颜色,反而增加了被敌人发现的风险。
我们在《三国》中看到的:曹操与马超交战,结果被马超大败,被马超带兵追杀。马超曾大喊:“穿红袍的是曹贼,追杀曹贼。”迫使曹操丢下身上的红色披风。这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假使当时曹操穿着黑色披风,被马超发现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也就不会有了“割须弃袍”的狼狈。
3、指挥引导
深色的披风有利于主将隐匿,亮色的披风则有利于主帅指挥,提升士气。古代战争中指挥系统并不完善,士兵们大都是些粗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战术。只知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一冲入战场杀红了眼之后,眼中就只有敌人。很多人在战斗已经进入尾声之后都不知道我方到底是胜是败。这种情况在几百人的小规模遭遇战中仍有发生,更别说在动辄几万人的超大战场上。
实际上就是打个群架很多人都会“上头”。而如果此时战场有身披红袍的主帅,本方士兵就能听从调度,有利于主帅统一指挥,进行对敌战术。同时主帅醒目地在战场上杀敌,对本方士气的提升与对敌方的震慑力也是很强的。
主帅都在战场上杀敌,你小兵不得更卖力?身先士卒向来也是中国对将领弘扬的一份美德。但需要主帅们注意的是,如果自身武艺不太行,最好还是慎用此招。万一稍有闪失,对本方的军心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主帅重伤则军心不稳,若主帅被擒或被斩部队更是可能直接溃逃。
将帅
4、表明身份
最开始披风是全军通用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它们只有将帅或禁军才能使用。这就发掘出了披风的新作用:表明使用者的身份。在披风已经高端化的年代里,军中只有校尉以上的军官可以穿戴披风。且披风越是华美,身份地位越高。通过大致看一下两人是否佩戴披风或者两人披风的比较,就可以大概得出这两人的官职谁更高。
同样的,禁军作为护卫皇城的精锐之师,是皇权的象征与体现,自然也需要用某些特征将他们与普通部队分开,披风就是其中的一项。其实披风的制作与价值并不是很高,而在于其象征意义。就像传国之玺,本质上不过是一块不很大的玉块罢了,甚至也可说是一块石头(石之美者玉)。但它所代表的皇权,才是人们重视它的原因。
其实除了以上的几点作用,披风还有更多的作用如受伤时包扎伤口、死后辨认身份等其它功能,在这里不再赘述。披风在军队中的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这点是无可辩驳的。关于古代军事方面披风的应用是好是坏,也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民间颇为喜爱,也是结婚标配
相对于军队,披风在民间应用广泛,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象征意义,实用性大过象征性。据本人所知的,披风在民间也只有保暖与婚嫁方面用的更多。
1、保暖
民间使用的披风就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一般都是以厚实作为第一目标。因此,民间的披风厚度普遍超过军队中的披风,但厚度也正合适,与一件衣服的厚度差不多,不会有披挂一床棉被的情况出现。
2、嫁妆中的一种
基础的御寒功能不再多余介绍,而令人称奇的是,披风在婚嫁中竟然也有应用。也许你没有参加过豪华的中式婚礼,但中式婚礼中鼎鼎大名的新娘饰品你却一定有所耳闻——凤冠霞帔。在古代作为富家千金出嫁的标配,凤冠霞帔可谓是豪华的象征。
而帔按照定义,正是短披风的意思。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它的形状像两条彩练,上面印画图纹,穿着时把它绕过颈部,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曹丽芳老师介绍,霞帔大约起源于晋代,据《事林广记·服饰类》记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白居易在他的诗句中也有过“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的描写。但其实不仅在婚嫁方面,霞帔在平时也可由贵族妇女穿着。
北宋时期的贵妇们按照丈夫以及儿子的官职穿着不同的霞帔。霞帔也不是每个贵族妇女都能穿着的,按照规定,霞帔“非恩赐不得服”,如果没人赐予你,你就算有权有势,也是不能穿的。到了明代,帔也成为了后妃们在某些重要仪式中礼服的组成之一。
凤冠霞帔
总结
披风我国服饰文化中的一抹亮色,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插图以及文字描述,我们在头脑中构建出了一幅身披披风的英勇的军人形象。披风的“帅气”也随之定格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在中国古代,披风逐渐由厚变薄、由实用主义向象征主义变迁。它所承担的的军事作用也从单纯的保暖变成一种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具有引导的魔力,它拥有了令人醉心的味道——地位与权力。
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只要有不同的阶级,总要有不同的表现将两者区分开,披风只是其中之一。而在民间,披风虽然仍然侧重于实用的保暖,但它的华丽程度仍然表现出家庭的富有程度。而除了反映阶级差别,不同的披风衍射出的服装与搭配文化,也是披风所承载的东西。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披风文化虽已渐渐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但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