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古人的诗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可到底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呢?对此学者还有很大的争议,关键就是因为王国维自己没有解释清楚,这里我仅仅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
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主要是能从中比较鲜明的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并且作者在对世界的关照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有我之境也。”欧阳修的词是比较典型的, 因为作者心情忧郁,他笔下的世界都带有忧郁的色彩 。
欧阳修《蝶恋花》
什么是 无我之境 呢?就是表面看上作者是纯粹写景,但是仔细品味又能体会到作者超脱的情感。 我认为在这里超脱很重要 。王国维受佛教的影响较深。佛教强调我们参与这个世界,但是也要能够出离这个世界。
像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流转自然,景物清新,又传达了一种特别悠闲的感受。在这样的景物中,人们可以暂时忘记世俗的烦恼。这就达到了超脱。
陶渊明《饮酒》
再比如周邦彦写荷花“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就是纯粹对自然的关照与描写,作者 在关照自然的那一刻暂时逃离了世俗 ,这就是诗歌对人心灵的净化。以上这两个例子都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敦颐写《爱莲说》,以莲花喻君子,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在观照世界的时候没有超脱感,所以他写的就是“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背后的审美因素。
这个要从三方面讲起,一是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二是佛教文化,另一个是叔本华的理论。
首先,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的国度 ,老祖宗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中国古人的理想就是顺应天地的规律,达到与天地融合的境界。这就是庄子在其《齐物论》中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日出而作
这个理论在庄子身上典型体现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和蝴蝶好像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这就是古人所谓的 “天人合一”、“物我同化” 的状态。反映到文学上就是追求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所能达到的“无我之境”。
庄周梦蝶
那“以物观物”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境界呢?这就要说到 佛教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佛教追求的是超脱,怀有对众生无限的爱。受这两点的影响,王国维认为诗词也应达到这种功效。
先说超脱 ,优秀的诗人能够写出澄明的境界,使读者观后能够暂时忘记世俗的烦恼。虽然是暂时的,但读者能够获得片刻的宁静(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再说, 对众生的爱 。王国维曾经比较过周邦彦和李后主的词。周邦彦之词内容多集中在男女情爱、别恨离愁等方面,重在抒发个人情感,内容深度不够。李后主虽也写男女情爱之词,但他的境界更高,因其能抒发一种超越时空和个人局限性表达某种人类***有的情感,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如王国维自己所说:“真正之大诗人,又以人类之情感……不以发表自己之情感为满足。”
王国维还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但叔本华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叔本华的审美理想又与中国古人的理想相近。所以说,叔本华的理论实际上是加深了王国维对“无我之境”的偏爱。叔本华将美分成 “壮美”和“优美” ,壮美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优美是“无我之境”,惟在静观中得之。
叔本华
总结一下,王国维将诗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这两种境界中王国维偏爱“无我之境”,这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二是佛教文化;三是叔本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