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的宿城有座云台山,早在两千年前,便被称作海上仙山。读苏轼的《海上书怀》“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让我一度对这座仙山神往不已。诗中的海上山就是现在的云台山,云台山古称郁州山,唐宋时称苍梧山。据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指的也是这里,仙山之誉由来已久。终于找了个合适的时机,与朋友一起来仙山探秘。
来到海上云台山已是过午,我们选择了从万寿谷乘车登山,万寿谷是一条长约2公里的深山峡谷,因峡谷南有万寿山而得名,谷内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很原生态的感觉,沿途会看到不少寿字石刻,青山、幽谷、奇石、树林、石桥、水潭,都只能坐在车里匆匆一瞥了,开始还想着下山的时候慢悠悠地逛一遍,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直接回了停车场,选择乘车享受便捷的同时,总是会错过一些美景的。
云台山海拔只有605米,但是盘山公路却是曲折陡峭的,山路拐了不止十八道弯,车行道的一侧,有步行木栈道。车驶出万寿谷景区,山势变得越来越开阔,车是绕着山一路向顶盘旋的,初冬的季节,天空格外明朗开阔,一侧是山一侧是空,也没有枝枝丫丫的遮拦,抬头望去除了蓝天还是蓝天,感觉这车是要开到天上去的,车是绕着山一点点在升高的,每绕一圈都感觉就要到达天门了,清新的空气伴着空凉的山风,真有一种升入仙境的感觉。就这样一路欣喜地到达云顶景区。郁郁苍梧海上山,苏轼的诗就刻在景区入口处。
进入景区迎面是一棵古树,昂首云天,树上爬满了老藤,树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与沧桑,顶端尚未落尽的树叶,彰显着老树鲜活的生命,几乎在每个景区里,老树都会被当做神奇的许愿树,这里也不例外,树上拴满了祈愿的红布条。
沿着游览标识向一线天走去,从水泥路到石板道再到木栈道,初冬时节虽然有点瑟索,路面与天空却是格外纯净,沿途会遇到不少的草棚和石凳,草棚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却给人一种原始质朴的感觉,仿佛走进海边的一个童话村落里。
来到一线天,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大岩石被斧头劈开似的,身材高大的要侧着身子或低着头进入。别看这只是一道窄窄的缝隙,走进去可是别有洞天哦。从狭窄的缝隙穿过去,好似一个大大的半包围的露天石洞,天空豁然开朗,海风迎面吹来,说不出的清爽。穿过石缝转身的瞬间,就看见岩石背面的石刻,“踏浪云中寻大海,碧空万里好扬帆”,此情此景最贴切不过了。过了一线天,正对的就是海拔518米的迎曙峰了,面朝大海,视野开阔,是登山观日出的绝佳之处,站在这里可以迎接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站在峰顶,正对东方,城市、港口、码头一览无余,只是由于季节和天气的缘故,海面上雾蒙蒙的,天际线不是很清晰,码头上的集装箱排列得整整齐齐,海中的连岛若隐若现,岛峰浮雾海,帆影接云天,如果幸运的话还会看到海市蜃楼的奇特景观呢。
迎曙峰上不止是观海观港,侧身向西北,远远地望见云台神鹰盘踞在悬空栈道的一端,神鹰傲视的山峰,便是我们要去的云台山景区的精华所在———云顶峰。
海上云台山景区不大,面积40.78平方公里,景点比较集中,石板路与木栈道把各个景点连接起来,木质围栏的悬空观景台就是海天一览了。海天一览观景台,建于山崖顶上,依山面海,凌空壮观,与悬空栈道、悬索桥、云中漫步廊桥相连,直通二桅尖山峰。观景台是沿着山体悬空出去的,感觉离海更近了,观景台上有投放硬币的望远镜,极目海州湾,一览港岛城,山海奇观尽收眼底,不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从海天一览前行,在踏上凌空踏浪悬空桥之前,遇到一汪清泉,这就是将军泉,泉水不大却清澈见底,是抗战时期万毅将军在此指挥连云港保卫战时命人开凿的,我想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部队用水问题开凿的吧?将军泉位置可谓是极佳,向前一步凌空踏浪,回转身去海天一览。连云港保卫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将军泉亦被当地人称作万泉(全)水。
通往云顶峰的这座桥就是云中漫步桥,只可惜我们来的时候是下午,虽然海上还是雾蒙蒙的,但是山谷的云雾已经散去,那种云雾满山飘人在云中游的感觉体验不到了,那就在桥上留个影吧,背后是神鹰守护,前边是灵芝献瑞,也沾点仙气儿。
云顶漫步桥的一端就是云台神鹰了,隔鹰游海峡与连岛相对峙,这里山势雄峻,海波与山色交相互映。这个神鹰从另一个角度看上去有点像山顶洞人呢。
远远看上去神鹰似乎不大,走近了才发现这是一只巨鹰呢,有好几人高,神鹰岩下拍张照,这可是曾经守护过灵芝的神鹰哦,得神鹰护佑平平安安!
云海神鹰对面的铁血峰台,就是连云港保卫战的旧址,1938 年万毅将军率667团在此与日寇展开激烈的战斗,阻止日寇从海上侵入连云港,拒敌于海上,在长达289天的时间里,日军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对徐州会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此“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的歇后语在当地流传下来。前面的将军泉就是当时开凿的,如今泉水依然清澈不竭。所以海上云台山不仅仅是一座仙山,还是一座英雄的山。曾经炮火连天的战场,如今成了美丽的景区,不能忘记,这锦绣山河是多少人浴血守护的成果!抚今更思昔,焉得不开颜!
膜拜过神鹰沿着木栈道前行,云顶的风似乎更大了,风从海上来有点寒凉,却阻挡不住游人的兴致,一路上行人不断,踩在木栈道上,脚底下传来空旷的声音,一路走向观岛台。越往里的观景台感觉离海越近。
二桅尖峰顶独一无二的观城台,高耸林立的楼群,烟波浩渺的大海,整装待发的船只,排列整齐的集装箱,若隐若现的海岛,纵横交错的马路,将“山、海、港、岛、城”五景一览无余。
木栈道与石板路将云顶峰环绕一圈,我们是从木栈道那边逆时针走的,从观岛台到观城台,这是观城台右侧的石板路,沿这里走下去,就绕着云顶峰转了一圈回到神鹰岩了。同行的朋友在观岛台等我呢,于是在观城台上环视一圈就返回了观岛台,经过桅尖峰台上了桅尖口,桅尖峰台就是当年抗击日寇的地方,是用石板堆叠起来的,看着应该是炮火掩体,没有拍照。
云台山海上仙山的称呼可不是浪得虚名的,这里就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我都不敢欢呼跳跃,仿佛一伸手就能够到天,一踮脚就能飞到天上去。突然记起苏轼的诗“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背诵了几十年的诗,在这仙山上,第一次有了如此精妙的感觉!
到达顶峰桅尖口,云台山四面环海,就像海上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舟,高耸入云的山峰恰似高高的桅杆直刺蓝天,“桅尖”之名即由此而来。***有三座山峰分别叫大桅尖、二桅尖、三桅尖,我们来的是二桅尖,桅尖诗碑刻的是清朝唐昆基的诗,“仙人船入古云台,百尺桅尖海上来。”后边的不太好辨认,拍张照片回去仔细辨认。
登上仙山坐云台,嘘!此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海上云台上不仅是一座仙山,还是一个佛国,云台山半山腰里,有一座气势辉煌的寺庙———法起寺。自古就荣列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的法起寺,背靠青山,面向大海,是“佛从海上来,法起第一寺”的有力佐证,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佛教传入。在山下公路上看,一排红色的庙宇从山上斜挂下来,来到跟前,仍然被其恢弘气势所震撼!进寺庙前悄悄地解下了我五彩斑斓的丝巾。
关于云台山的故事和风景实在是太多了,因为时间的关系,从法起寺出来我们就下山了,悟道庵与陶渊明文化园没有去,上山途中山路转弯处看到陶渊明文化园,大大的牌坊伫立在路的高处,背后是山谷,若隐若现的云雾从谷底漫上来,轻轻地游动在周围,牌坊的立柱直冲蓝天,那个时候和那个位置的阳光不是很耀眼,牌坊被一层光晕半笼罩着,转弯处的匆匆一眼让我真有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错过了悟道庵里修行的尼姑,错过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真的是遗憾!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似乎说的就是这座海上云台山,这里自古就是传说中的仙境。我们从小读的神话故事中,似乎一切神话故事的起源都是从东海仙山仙境开始的,从听老人讲的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幼时读了无数遍的《西游记》和《镜花缘》就是以东海的花果山和云台山为背景的,独具特色的山海奇观、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观、在人稀罕至的古代,再加上当时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海市辰楼,这里面没准真的住着神仙呢。当大部分的景点成为喧闹的商业之地时,在东海一隅大秦古岛上,还有这么一个仙气十足的地方,实属不易!仙山佛国,海上云台山!(一路上,眼观不过的景,那种仙气也不是手机能拍下来的,按捺不住的欣喜,只随便拍了几张照片了事,不想让无谓的事打扰了心入仙境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