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约为二十二至二十四厘米)。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关于长度也别有一番含义,七和六两个数字代表了人的情感,指的是七情六欲,所以在吃饭的时候也告诫人们要自我节制,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
由来:
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
两汉又出现了“筯”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筯”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后来演变为直接叫“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