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楼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区风采路,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屡经重修。风采一词是来自于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宋襄是借用“风采”一词比喻余靖的学识和品格。“风采楼”三个字的题额,是明代书法家陈白沙茅笔字的存世珍品。
风采楼与北京天安门、故宫为同时代同风格的建筑物,楼高22米,正方形,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占地100多平方米,原是砖木结构,于1934年以水泥钢盘结构重建,保持原有建筑的一些特色。风采楼东临浈江,西望武水,气势轩昂,建筑精巧,古色古香,被誉为韶关的标记。
风采楼位于韶关市区,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是明代宏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因余靖有“更加丰采动朝端”之誉,故名丰采楼。明代学者陈白沙所书“风采楼”墨迹柔韧苍劲、潇洒俊逸,镌刻成石匾高挂门楼。风采楼整座建筑物雄伟独特,气势轩昂,是韶关市的标记建筑,现为韶关市博物馆。
附:韶关 风采楼边有故事
在韶关,我终于毫无保留地抛弃了一直以来认为只有背包远走、把自己放逐于天高海阔才是旅行的幼稚——我开始明白,只要用心去发现,那些所谓的小地方其实有着最耐人寻味的美。不用去法国的小镇,不用去英国的乡村,也不用去德国的城堡,国内的那一座座小城,就有如一个个表情丰富的世人,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终于造就了难以磨灭、让你唏嘘不已的性格。
走在这个粤北小城的马路上,我所能够做的只是慢慢去咀嚼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一张照片,一个细节,细细体会,掺和着我们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听说过或未听说过的事情。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她好像一位养在深闺的少女,只有慧眼的人才能读懂她。
古城地标风采楼
担负一个城市的地理标志,其中使命大概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必须要象征这个地方的性格和文化。它见证了城市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历史典故。我想,风采楼就是韶关的地标。
风采楼为纪念宋代名臣余靖而建,他是韶关历史上杰出人士的代表,曾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而“风采”这个词就是来自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
在韶关市区,风采楼是唯一的古物,由于现代建筑的规则与宏大,如今风采大厦下的风采楼就更显得格外古雅,那是一种从历史中走出的玲珑美感,当风采楼在过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而这种风采似乎又在预示在明天的经久不衰。它是古城的一个象征,至今仍有不少商家以“风采”作为字号、商标。
在离风采楼大约两个街口的地方有一条小巷称为余相巷,听当地人说这就是余靖祖居,幽深小巷平淡无奇,而现住在余相巷的大多数已经是一般平常老百姓,只有里面的余靖纪念馆才提醒你这里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今日繁华风度路
如今韶关最繁华的一条路叫做风度路,这条“风度路步行街”似乎已经很难与唐朝的历史牵扯在一起,但是它的的确确就是为了纪念唐朝明相张九龄而命名的。翻开这里的乡土历史教材《韶关历史》,开篇就能见到张九龄的名字,他曾经向唐明皇呈奏,陈述历代帝皇兴衰教训,但是唐明皇只陶醉于开元盛世,对忠言听不入耳。十五年后发生安史之乱,平乱之后,明皇终于后悔当年不听张九龄谏奏,自此之后,唐明皇任用官员必问:“其风度如张九龄卿否?”“风度路”也因此而得名。
风度路是韶关最古老的商贸大街,可能因此而难以大拆大建这倒成为了一种幸运。散步在风度路上,体会两边商铺的变迁,其实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发展。古街焕发着四射的热力,总激起我无尽的好奇心去探究起这条街道昨天的身影。
糍粑与土语里的生活滋味
吃过丽江的粑粑、阳朔的粑粑、还有乌镇的青团子,来到了韶关,就忍不住把它们和在这里街头巷尾售卖的艾叶糍粑做比较,往往我对后者情有独钟。这里的糍粑里面加入了艾叶,按照今天崇尚食疗风气,艾叶在传统中医药里有着独到的疗效,不知不觉间,做糍粑人的一番心思用意就融入在这小巧可口的食物中。
还有灰水糍,老韶关人自然是记忆犹新,逢年过节时,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灰水糍。做好的灰水糍可以加点青菜、猪肉做成汤片,也可以煎成金黄色,撒上白糖,口感滑润。现在这些东西也许只有在小巷深处才能发现它的踪影,但是这却是它最原始的生活滋味。
不能不提的还有韶关的方言土语,那些“涩”麻声、本城话如今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有人会说,转变为讲粤语或国语,但老一辈的韶关人却坚持:宁愿卖了祖宗田,不卖祖宗话,那土话似乎也成了老土的老一代人的土话。当我看到两位老人家驻足在市场边上用土话聊家常,那一瞬间,我明白这座城市还是属于老人家,是他们继续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精髓。
推荐看点
吊脚楼、骑楼和趟拢门——“老房子”告诉你韶关的一切
在韶关的记忆中,没有“快餐”,没有“批量”,有的是普通的物件、精致的工艺、巧妙的构思,还有那些承载了百年风雨的老房子。
吊脚楼
在市区东堤中路有一片破旧不堪的“吊脚楼”,今日看来恰似一幅油画上碍眼的一笔,但是,在许多“老韶关”心目中,这里曾经是韶关最繁华的地带,是赫赫有名的“老板街”。 “吊脚楼”的产生是很有渊源的:从前北江水系是广东交通的主干线,江面上千帆竞发,沿岸商贸十分繁忙,“吊脚楼”也就应运而生,货船可以直接驶入吊脚楼下,以便将船上的货物吊到楼上。
骑楼
在江南水乡我们总是能看到那些称为廊棚的水乡特色建筑,在韶关的老街上同样能看到类似廊棚具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它是针对南方日烈雨多而创造的一种临街建筑。“骑楼”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互相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这样的骑楼,对于中年的韶关人来说,其实就是童年的回忆;而对于小孩子,就像是一段遥远的传说,曾经是多么真实的生活,如今在他们眼里已经不知所已。
趟拢门
趟拢门是岭南地区平常老百姓家里最普通的生活物件。趟,在粤语的文字解释中有滑动着推的意思,很形象;趟拢是水平方向走动的栅栏式拉门,下部装有滑轮,后部装有竖插销和小铜铃。一般有人在家时候都不关大门只要拉上趟拢就好,只要有人来一拉动趟拢,门上的小铜铃就叮咚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