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致仕归籍

致仕归籍

致仕,辞官退休。归籍,回到原籍,归居故乡。

几年前,就有认识但不多交往的人忽然遇见,贸然问我:”你退休了吗?”如今算算离退休还有10年,但自己感觉进入了倒计时。特别是女儿远赴外地参加工作,让我不得不提前思考退休后身归何处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奔出了农门,却总觉得自己的根扎在生养自己的村庄,心里总想退休后,能不时回村庄停停。但是,可以想见,母亲百年之后,必然割断自己与村庄的联系,女儿又远在外地,村庄终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坚守村庄的人越来越少了。这让我想到古代的退休制度,并很为古人的制度设计佩服。

古人致仕以后怎么样?国家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尚书大传》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郑玄注曰: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意思是不做官了,还乡教书育人,回报乡梓。读书、著作、育人子弟,成为古代官员致仕后的套路。

这种制度有它的诸多好处。

首先是解决人才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弊病。城市化以来,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农村人口素质每况愈下,城乡差别越要缩小反而越大,其根本原因正是人的因素。如果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医生、工程技术人员等,退休后回归原籍,他们用思想观念、知识技术反哺、辐射家乡,那对农村是多大的影响和支持。

其次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抑制农村空心化。公职人员在外一辈子,总有一些积攒,致仕后回归原籍,先是自家建设,此外必然有改善周边环境的需求,这自然会推动乡村的基础建设。国家也应相应增加投入,为这部分腾出城市空间来到农村的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老人在老家,女自然要关注农村、关注老人的生活环境、关注农村生活,无形中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

三是有利于官德吏治和社会秩序建设。法治是陌生人社会的选择,熟人社会的治理靠道德,熟人社会反过来又有利于道德养成。在外为官的人,最终要回到世代居住的乡村,为了祖上家声和子孙福泽,自然得注意官声修养;他们与乡邻相处,也会保持歉抑,注意道德形象。在古代,致仕归籍制度,与流官制(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官邸制(在任职地不殖私产,由国家提供住所)一起,***同推进了吏治清廉。另外,官员归籍后从其阶级属性出发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基层稳定。

四是有利于新型城市化进程,抑制城市病蔓延。年轻人要进城,城市限容进不去。公职人员退休后退出城市,给年轻人腾出施展拳脚的空间,城市便增加了流动的活力。像现在这样城市人口只进不出,拥堵不堪,城市的活力不能充分发挥。

最后,荣归故里,回归自然,恬然自得,过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日子,对于退休人员本身也有好处。

古代的流官制(异地任职)、官邸制,目前国家已实行多年或已在探索试行,而古代官员致仕归籍的制度,现在还没有引起关注。退休人员对于助力家乡建设有积极性,只要政策得当,引导退休后回家乡发挥余热,要比一些官员退休后利用影响力到各种社会团体中、到各类企业中发挥余热引发廉政风险,要好许多。

致仕归籍,这需要国家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当然不能强制。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只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搭建老有所为的平台,提倡、鼓励、引导,最终形成社会风尚,相信利大于弊。总之,致仕归籍的可行性,应该进行重视和研究。

算算离退休只有10余年了,仔细把在岗的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