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周朝老臣劝谏周天子的诗。从诗中的语气可以读出诗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他对年轻的国君谆谆告诫,同时表达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愫。全诗***十二章。全诗用赋,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苦口婆心的陈叙与劝谏。一个忠志之臣的形象跃然纸上。
首章诗人讲了作这君王首先要有仁德其次要有威仪。百姓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智者看似不聪明,那是装疯卖傻避罪行。诗人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所说的人无完人。普通人犯错误,只会伤害自己。而天子犯错,就会危及到社会。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直接以陈叙的方式,在给天子说治国的道理。
二章诗人讲了君王有德才可以四方臣服。诗人说作为国君,每一次制定国家的大事,要仔细观察,宏观了解政治形势,利益得失。保持谨慎友好,谦虚恭敬的态度,这才是天子能够得到民心的方法。
三章诗人话锋一转口气也急转直下进入现实,直讲如今朝堂,政局迷乱,有人沉湎于酒色之中却忘了修德。诗人直言痛陈积弊,说了君王应该注意的六点,这可不是小事啊,只知吃喝和玩乐,君不明,用奸臣,播乱朝纲,祸乱天下,会动摇国本啊,诗人言词肯切,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最后一句,你再不求先王之道,我要去宗庙告诉你的先祖。从此语,可以感觉是老者苦口婆心在教育晚辈。
四章诗人讲了如何才能修德及威仪同在。诗人说做任何事,都要从小做起,一个有好习惯的人是他最大的财富。这里当然是诗人想要告诉君王一个好的国君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
五章诗人告诫周天子说话有度,要注意自己的威严。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玉上有瑕疵,可以雕琢,但是伤人的话语说出来,就收不回来了,做天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一个君王一但因为言谈举止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那么他的的形象就会受损,这样很难再次挽回。作为君王一定要洁身自好。
六章诗人告诫君主谨慎言行,我施恩惠于人民。诗人说要多施恩惠与百姓群臣,这样大家会永远感念您的恩情,更加的效忠于您。那么天下才可以子孙相承,千秋万代啊。
七章诗人告诫君王,做事要光明正大。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怎可厌倦自遭惩。神灵无时无刻不在监督着。如果你做好不好的事情,神灵就会降下灾难来处罚你。周立国以来,以天命自居,如果在生异象,就会认为是上苍的恩赐或处罚。
八章诗人言辞恳切告诉君王,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具有的美德。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遵循。人家赠送我一篮桃,我回报他一篮李子。
九章诗人告诫君王,如何做一个明君。最后诗人告诫的说: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
十章诗人用了两个递进式的复句来劝谏。这位忠君的老臣,说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话后,年轻的君王已经很不耐烦了,于是他气得恨不得拎着他的耳朵,把治国的道理给他灌进去。每个人都有缺点,你怎么到现在都不懂事呢?你什么时候可以成器啊!真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十一章诗人的劝谏没有起到作用,气得忧愤难当,发出痛心疾首的悲叹。诗人劝诫君王并不曾理会,反而说他年纪太大了,已经老糊涂了,气得诗人发出痛心疾首的悲叹。诗人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强度。
十二章诗人用警告的语气说不听我的话,国将不保,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可叹啊你这小子,听我告你旧典章。“听用我谋,庶无大悔。”你若听从我的教导,不致大错太荒唐。“天方艰难,曰丧厥国。”上天正在把灾难降,恐怕是国家要灭亡。“取譬不远,昊天不忒。”让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回遹其德,俾民大棘。”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周王室衰微,一位老臣苦口婆心的劝谏,反复陈述利害得失,那但君王并没有听进去,反而说他老迈,从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国的老臣形象和一位昏庸无道的君王形象。即使在今天的我们,在读这首诗时,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痛心疾首。当然此诗"千古箴铭之祖"的地位当是无法动摇的。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