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原为北宋名臣蔡襄所作,曾国藩先生给部将和弟弟写信时均引用过这句诗。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一句诗两次出现在曾国藩的来往书信中。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九日,他在给湘军部将鲍超的信中写道:
“顷戈什哈王廷贵自京中回,沿京城及沿途道阁下威名甚好,至为欣慰。惟望阁下常守‘花未全开,月未圆满’之戒,不稍涉骄矜之气,则名位日隆矣。”
曾国藩听说京城上下皆盛赞鲍超立下的战功,但希望他不要日益骄躁,要谨受“花未全开,月未圆满”的道理,继续谦卑做事,名利和地位才会越来越高。
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八日,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写的一封信中,同样出现了这句诗:
“惟有时与弟意趣不合。弟之志事,颇近春夏发舒之气;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啬之气。弟意以发舒而生机乃旺,余意以收啬而生机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余于弟营保举、银钱、军械等事,每每稍示节制,亦犹本‘花未全开月未圆’之义。”
1860年十月,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英、法、俄等驻华公使凭借不平等条约入驻京城,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同治元年(1862),清王朝颁发上谕,正式宣布“借师助剿”,即借用英、法等国军事力量,帮助剿杀太平军。
早在太平天国兴起时,曾国藩就组建了湘军作为地方军事力量镇压太平军。他的弟弟曾国荃作为湘军将领,也投入到打击太平军的战事中。
在攻克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之前,曾国荃给哥哥写信抱怨最近有些烦闷之事,曾国藩认为他在生自己的气,于是便解释道;“我们之间只是想法和做事方法有些不同罢了。弟弟你意气风发,而我做事更加收敛些。
我平日里喜欢前人写的‘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这是最好的持盈保泰之法。”想到自己拨给弟弟军营的粮饷数目跟他期望的数目对不上的事情,曾国藩说:“我每次拨给你粮饷军费时都比较节制,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的道理。”
曾国藩将“花未全开月未圆”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世人都追求花好月圆,而他却崇尚一种缺憾美,他知道圆满不是事物的常态,残缺才是,所以他警醒自己也告诫他人,凡事都要留一线,掌握好一个度,不能把事情做得太满,为人要收敛锋芒,谦卑待人。
而曾国藩在书信中所说的“昔人”,就是指写下“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北宋名臣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