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谢榛:“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响。”
意思是 结句要有回味,象撞击铜钟一样,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附
参考资料:
诗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有“以景结”,有“以情结”,有“以理结”,也有“以问答结”。
“以景结”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在情似尽而实未尽之时,忽然撇开“情”而写“景”。表面上看,句和句之间似乎不能衔接,仔细品味,从画面显示的“景”和诗中的“情”不但妙合无垠,而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写游子思归。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离家已久,渴望回乡,但这个夙愿很难实现。面对奔流不已的大江,诗人感到无限的悲伤,仿佛眼前的江水也停滞不前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进一步抒发思乡之情,转而描绘山中萧瑟的秋景。其实,作者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抒情。那在秋风中飘零的黄叶,不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象征吗?
“以情结”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鸣。
如李白的《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 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 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这首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唱歌写到劝酒,从劝酒写到酒醉,从酒醉写到留宿。诗的结句写沉香在博山炉(一种作重迭山形的香炉)中燃烧起熊熊火焰,火焰又化为烟雾,双双一气,腾入云霞,暗喻彼此之间的恋情之炽热。大胆率直,显示出李白独有的豪放的风格,真有“撞钟”之感。
“以理结”偏重于议论。
如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是“ 辛显其志,”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观刈麦》结尾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农民的艰苦劳动而不得温饱,联想到自己尚有“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不由感到惭愧。《村居苦寒》的结尾表达了同样的内疚:“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轻肥》的结尾云:“是岁江南岸,衢州人食人!”奇峰突起,一针见血地鞭挞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以“问语结”,即在诗词的结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
如沈期的《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征夫思妇是古老的题材。这首诗即有翻出新意。特别是中间两联,写闺中少妇和军中征人同对一轮明月,倍增相思之情,年年如此、日日如此。最后两句说,谁能率领大军攻下敌人的龙城,使两地相隔的征夫思妇得以团圆呢?写闺怨而不作怨语,以问句作结,令人回味不已。
以“答语结”,即在结尾处自答、自问。自问,以引起读者注意。自答,以点明作者本意。
如丘为的《登润州城》:
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
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霓。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
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开头两句写登临润州城的时间及感受。中间四句,描给登临所见:春水涨潮,烟波浩淼,残雨未停,虹霓凌空,飞鸟随孤帆远去,烟雾将树木掩映,在远景,也有近景,颇为壮丽。结句一问一答,点明思乡的主题,全诗结构缜密,对使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