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必读理由
中国现代派的著名作品,古典的节奏,现代的哀愁有机结合。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此诗在诗坛所引起的骚动及其阐释,已经令后来者几乎无话可说。然而它的艺术魅力却正在这“无话可说”而又“有话欲说”之间。当你彻悟一种人生的生存状态时,你似乎想起了它;当你为某种具体的情景而痴迷时,你可能想到了它;甚至当你在进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时,也难免会联想到它。短短四句诗,能如此令人遐思不已,诗人当自慰矣。
清代诗人黄仲则有句云:“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豆看多时”。两百年后的诗人卞之琳独立市桥则发现在观赏风景时自己也成了别人的风景。这是艺术的进步。它的哲学基础是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的学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我觉得这诗描写的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站在桥上,陶醉在眼前的美景里,迷恋着那桥下潺潺的流水,和河岸边的垂柳。而楼上那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想要看风景而走到窗边,但心却没停留在美景上,而是被那青年所深深吸引,是什么迷住了少女的眼睛,深深打动了她的心?也许这就是一件倾心。而人生路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却又终生难忘的一厢恋情呢?我觉得这首诗的妙处就在前两句,使人以短短两行给与我们的只是故事的地点及主人公,余下的情景与意境是留给我们想象的,我们在读诗时便会不自觉的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感受那英俊青年伟岸的背影和痴心少女含情脉脉的眼神。如此的诗,会另人觉得不美吗?
而诗的后两句,时间已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青年白天在看风景,夜晚明月装饰了他的窗子;而少女白天在看青年,夜晚青年便踏进了她的梦。可以想象,青年窗前的月光一定是皎洁、明亮的,由于月光旁云雾缭绕,透出几许朦胧、缥缈。可少女心中的梦呢?恐怕只有少女自己才知道。但我相信,一定是美梦,也与青年注意到了楼上有人在凝视他,眼神便停留在那少女身上,也许仅仅一秒,也足以让他心像小鹿在奔跑一样的紧张。
但第二天,梦醒了,梦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露出虚幻的面目。正如“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们就像两条线,一条线拼命地向另一条线靠拢,但连交点也没有,又慢慢的变远了。但生命的无奈又何止与此呢?
《断章》带给我优美如画的意境,浓郁隽永的情思,将它细细品来,的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美)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诗歌评析
中心思想: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各段详解: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为什么选择人少的路:那条路可能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所以更有价值,而且诗人一直都向往着更富挑战性、更美好的生活。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之路写人生之路只能选一条,要慎重选择,而且不能回头,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想象。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这篇文章写出了人生应正确看待眼前的"路"。他影响着我们整个人生
艺术特色:
未选择的路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路"是象征着人生之路,而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文章主旨何在(这首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英文原文
The Road Not Taken弗罗斯特
writen by Robert Lee Frostsai.
Two roads diverged in ayellow wood,
And sorry I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