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雁的典故颇多,如惊弓之鸟,又如平沙落雁。一说离群的凄惶惊恐,一指饱餐秀色时的呆痴忘我。更有脍炙人口的吟咏名句:“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写一行”(白居易),“黄河水滨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马戴),不胜枚举。这些吟雁诗句,多意境深远又笔调低沉,盖雁之品格使然。
明李时珍曾写道:“雁有四德:寒则自北向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向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留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掳缴,其智也。”如此信、礼、节、智者,不愧君子。“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梁犹可恋,复去复飞还。”从不失约。因此,古时大雁成为可信耐的朋友。相传苏武牧羊十九年,不得归汉,后有人偶然发现一只被射杀的雁,雁足系有绸条,上有苏武的写给汉室的亲笔书函,始知苏武尚在人间,苏武因此获救。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鸿雁传书,确是长久以来人们的通信方式。大雁,信之使也。至于大雁长幼有序,更是为人所熟知。这也许仅止于一种习性罢了,这样的习性,却又比人类不知道文明高雅多少倍呢。雁阵绝非乌合之众,飞行时,序列有致,前有领头雁,尾有盾后兵,首尾相顾,呼应互答,训练有素。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杜甫)恋侣思群的孤雁,跃然纸上。将雁之真性情描述至极致的,是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来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是著名的《摸鱼儿》,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一对大雁将爱情演绎得如此壮烈凄美,怎不令人叹惋!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雁奴辛苦候寒更”,则犹使人肃然起敬。雁群落宿后,卿卿我我,很快进入梦乡,留一雁守卫巡逻。巡逻的任务多由失偶之雁担任,这就是“雁奴”。雁奴遇敌害则长鸣示警,群雁飞起避险,而雁奴则因暴露了自己而多遇害。这倒是死得壮烈,重于泰山。可悲的是,当人参与了捕杀大雁的行列,人之智慧不知要高出禽兽多少倍,雁群往往为人所欺骗愚弄,或被捕获杀害,则雁奴难逃其咎,郁闷而死。
雁行人字,雁知人事。雁之至情至性若此,实人所弗如。有这样一则寓言:两个人见一群大雁长空飞过,一曰蒸,一曰煮,及至举弓来射,雁阵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贪念痴嗔,人之劣根也欤? 节选 宛如清语的文章《花鸟虫鱼》 希望对你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