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关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我们来解释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就是这首词里面的羽扇纶巾者到底是谁?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一开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雄浑浩荡的阔大场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面对大江东去,大浪淘沙引发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的确我们说一部社会的发展史和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不正像这滔滔江水滚滚而逝吗?
此时此刻,涌上词人心头的是三国时期的峥嵘岁月。为什么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原来别人告诉他,这里就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
接下来几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矗立江边,面对滚滚长江,心头感慨万千。无数的历史人物,犹如走马灯一般从脑海中掠过。
那么最令词人难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词的下阕换头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原来他最难忘记的是周瑜,周公瑾。接下来几句是: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对于这几句,我们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首先小乔初嫁了,根据史书的记载,在建安三年的时候,东吴孙策亲自迎请时年只有二十四岁的周瑜,封他为建威中郎将,同他一起攻打皖城。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周瑜迎娶了乔公的小女儿小乔,在此十年之后才有的赤壁之战,所以按诸史载,苏轼在这里说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初嫁,显然是不妥当的。就是说苏轼有意的把相隔十年的两件事缩短时间距,有意地造成一种周瑜年轻得志,雄姿英发,既抱得美人归,又建立赤壁大捷的功勋,从而取得爱情和事业双赢的境界,无疑我们说这样的人生几乎是每一个胸怀抱负的男儿的美好愿景,所以可以说苏轼也是把自己的美好愿景,寄托在了周瑜这个历史人物身上。
其次羽扇纶巾四个字,根据《三国志·蜀志》里面的记载,诸葛亮同司马懿交战的时候是“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因此苏轼羽扇纶巾的描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诸葛亮这个人物,也因此关于这句词句,有学者就解释为的确是在写诸葛亮,从而认为苏轼在这首词里面同时给我们描写了周瑜和诸葛亮两位三国英雄。
然而仔细阅读此词,我们仍然坚持认为这首词描写的三国英雄就是周瑜。那么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羽扇纶巾,我们说分明是儒者的装扮,怎么能是骁勇善战的周瑜呢?原因有两个:
一、羽扇纶巾其实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装扮,所以苏轼用来描写周瑜,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
二、苏轼把赤壁之战中的周瑜描写成这副装束,而不是铁甲银盔的武将的形象,是一种主观化创作的体现。就是说苏轼在这里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周瑜,而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周瑜。这样的周瑜形象虽然与历史有差距,却更接近苏轼的理想,因为苏轼就是这样一位想要建功立业的儒者。
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那么关于赤壁之战,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有这样的记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惟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径自北归。”这是作为史书的三国志,对于火烧赤壁这一段史料的记载。
那么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当中,把火烧赤壁称之为赤壁鏖兵。鏖兵是什么意思呢?鏖兵就是激战的意思。说明火烧赤壁这场战疫打的是非常激烈的。三国演义里面是这么写的,说黄盖就是前面的《三国志》里面提到的黄盖:“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起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江,漫天彻地……却说当日满江火滚,喊声震地……。”
后人有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从此破曹公。”这是作为文学创作的三国演义,对于火烧赤壁,赤壁鏖兵这段的描写。结合史书的记载和历史小说当中生动的描绘,我们已经非常明显的感受到火烧赤壁是一场非常激烈,甚至可以称得上惨烈的战役。
因为曹操的士兵,北方的士兵是不惯乘船的,所以在当时他们是用很大的铁链,把大船连在一起,结果一下子就被对方的火全部烧了起来。可见周瑜的胜利来之不易,是经过了一番苦战的。
但是苏轼在这首词里面却说是,谈笑间,仿佛呢这场战争赢得是轻而易举,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很显然这样的描写是不符合刚才我们看到的史书的记载的。那么这种描写又为了什么呢?我们说原因同前面一样,苏轼对它做了主观化的处理,也就是说苏轼在这里给我们写出的仍然是他自己心目当中的赤壁之战,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我们想一下,谈笑之间,消灭强虏,成就千古功业。这样的人是何等的智慧,这样的人生是何等的成功。很显然,这正是苏轼自己的人生理想。
总之我们说苏轼在这首词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形象周瑜。他对周瑜的种种主观化艺术化的处理,都是为了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周瑜就是苏轼的英雄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时期,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五岁,已过不惑,是这样的一个年纪。此时的苏轼人到中年,不仅未能建立功业,实现人生理想,反而以带罪之身贬谪闲置。
想想三十多岁就取得赤壁大捷的周瑜对比之下,苏轼对周瑜这个年轻的英雄越发仰慕,也越发挣脱了自己人生的颓唐感和挫败感。在词的结尾几句,他从对历史的回顾神游当中回到现实,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就是说神游故国这样的一个英雄梦,只能惹来别人的嘲笑,因为眼前的自己已经两鬓斑白,所以他不由得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只有以一樽还酹江月的举动,来寄托对英雄的祭奠,传达自己复杂难言的心境。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书写自我情怀,充满激昂豪迈之气。他以诗为词,把词当作像诗歌一样的抒情文学,而不仅仅是酒席宴间的娱乐文字。苏轼的这类词作增强了词的抒情性,提升了词的品质。
正如南宋学者王灼。在他的笔记《碧鸡漫志》里面所说的那样:“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所生活的时代,在词的评价方面有一种新风气,就是以传统儒家的诗教理论来品评词的创作。
王灼正是从这样的一个立场之上,指出苏轼的词的创作,不是一心一意的完全的注重音律方面的,而是在于给词的创作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指出了所谓的向上一落,新天下耳目,使弄笔者始之自振。也就是说苏轼的这类豪放词之后,使人们知道了原来词不仅是写酒席宴前、花间月下的,也可以用来抒发这样的英雄豪迈之情。
因为这首苏词的缘故,《念奴娇》这个词牌从此以后,有了两个别名叫《酹江月》和《大江东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苏轼这首词的影响之大。那么前面我们从苏轼的豪放词风到苏轼在词创作上,比较多的用词题和词序,以及对这首赤壁怀古词里面,几个重要节点的讲读,我想我们对苏轼的豪放词风以及苏轼这首豪放词,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学习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