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阴历五月五日的文言文

阴历五月五日的文言文

1. 端午古文翻译阴历五月五日,旧俗谓之端午.是日也,缚艾为人,削蒲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 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2. 有关端午节的文言文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3. 端午 古文翻译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

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4. 端午节来历文言文形式

原文:

端午

阴历五月五日,旧俗谓之端午。是日也,缚艾为人,削蒲为剑,悬之门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饮雄黄酒,以避邪疫。又食粽子,赛龙船。相传此举为吊屈原也。原,战国时楚人,工文章,怀才见忌,于是日自沉江水而死。后人赛龙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于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缠以五色线。箬与五色线乃蛟龙所畏,粽入水,不为蛟龙所食也。凡此种种,虽无意识,亦采风问俗者所应知耳。

译文: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

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5. 端午节来历的文言文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孝女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6. 告诉我“五月”的文言文,翻译

(一)判断句1、用“……者……也”或在句末用“者也”“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与余同游)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2、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3、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 *** 。4、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5、文言文中的否定性判断也要借助否定副词来表示。

“非”“莫”“勿”“不(否)”予本非文人画士。(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被支配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文言文中,有些被动句没有被动词,而是直接由动词表被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戍卒叫,函谷举。 “举”是“被攻占”的意思。

(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承前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对话省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乐乐)。”2、谓语的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公)。 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吾上书太夫人,谱汝(于)诸孙中。

5、中心词的省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四)倒装句1、定语后置 ⑴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或“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⑵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⑶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2.宾语前置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忌不自信。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⑶用“之”“是”等虚词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惟命是从。⑷介词结构中介词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的宾语由代词充当,宾语前置情况与⑵相同。

微斯人,吾谁与归?3.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置于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谓语的后面。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主谓倒装。

7. 翻译 文言文《端午》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

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

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

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8. 告诉我“五月”的文言文,翻译

(一)判断句1、用“……者……也”或在句末用“者也”“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与余同游)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2、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3、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 *** 。4、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5、文言文中的否定性判断也要借助否定副词来表示。

“非”“莫”“勿”“不(否)”予本非文人画士。(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被支配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文言文中,有些被动句没有被动词,而是直接由动词表被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戍卒叫,函谷举。 “举”是“被攻占”的意思。

(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承前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对话省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乐乐)。”2、谓语的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公)。 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吾上书太夫人,谱汝(于)诸孙中。

5、中心词的省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四)倒装句1、定语后置 ⑴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或“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⑵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⑶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2.宾语前置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忌不自信。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⑶用“之”“是”等虚词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惟命是从。⑷介词结构中介词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的宾语由代词充当,宾语前置情况与⑵相同。

微斯人,吾谁与归?3.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置于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谓语的后面。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主谓倒装。

9. 文言文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

屈原

1.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①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音驴)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音练)叶塞其上,以采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注释①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

故事意译

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都为他哀悼。到了这一天,人们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他。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叫区曲,在白天忽然看见一个士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他对区曲说:“得知你正要来此祭奠一番,很好。但这些年大家所送来的东西,总是被蛟龙偷去吃了。今天你如果有什么东西要送的话,可以在外面包上楝树叶,再用五彩线缠上。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害怕的。”区曲照他说的这样去做了。今天,老百姓们在五月初五包粽子,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江畔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