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描写的表达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粗笔与工笔结合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①比兴手法:比兴主要是来自于《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②铺陈渲染: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也”,指的是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③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作用:a.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
b.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c.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秋天中出现是寂寞的象征,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④联想和想象:是诗歌散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也是诗歌散文的两只翅膀,没有了联想和想象,诗歌和散文就失去了灵性而死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①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②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③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④伏笔铺垫:是在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⑤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⑥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⑦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⑧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⑨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三.析形象,概特点,明意义——鉴赏形象题型的答题规律
诗歌形象分为三类:人物形象、物象和景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即抒情主人公是考查重点。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背景。”
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诗歌塑造的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①不慕权贵、豪洒傲岸不羁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坚定形象;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⑥献身边塞、反征伐反战形象等。
第二步: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一般使用四字格的词语概括“形象特点”,加上“形象”二字。
第三步:结合诗人经历或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并回答它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例: 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不久,后隐居苕溪。有《茶经》传世。僧俗姓谢,是谢灵运十世孙,出家为僧。善于诗论,有专著《诗式》和《杼山集》传世。
解析诗的意思是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②带:近③郭:泛指城墙④扣门:叩门。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按照下面三个步骤来做答:
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步骤三: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通过作者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析形象,剖意境,揭意义——鉴赏主旨题型的答题规律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