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曹德旺先生的发家史
1.“我要自己出去闯天下。”声音大得,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我激动地说:“我要出去一。 我不想老了以后像爸爸一样!
”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几年磨炼,让我想了很多。父亲烟推的被收缴,更激发了我外出天下的决心。在我看来,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 所做的事,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我还年轻,不能重走父亲的老路。 独立出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做政府允许做的事,而且学要会赚钱的生意。
做什么呢?种白木耳。那时候是见很多人都在做,政府也不反对。钱从哪儿来?风英进门时带来了些许嫁妆。我同她商量,把嫁妆卖了,又借了一些钱,凑了几百元,开始种植。我种得很用心。
2. 当时促成我想去修车,其实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自己经历了从贩白木耳被扣,来工地被烧,突然间感到这是天在亡我,既然我要亡了,就帮他们渡过这个难关吧!这是初衷。
我修车,没有收修车费。从刚开始摸索着修到成为一个修车的行家里手,我只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这28天,我没有离开过修车棚一步吃的喝的,都是来修车的民工顺手给的。就像“桃花源”里的那些人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不知道救济的物资到了很多,也不知道赔偿的款早已到达,更不知道营部所有的民工都拿到了救济物资及赔偿金。一直到有一天,营长、教导员盘点物资及赔偿金时、反复核对名单,才发现少了一人。遂问通讯员:“曹德旺跑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来领?”通讯员挠挠头。“曹德旺?哦,我知道了,就是那个在路边修车的人。他的修车工具还是你让我去港头借来的。那以后就一直在那里修车。这几天还好是他帮忙,不然的话就麻烦大了“去,立刻把他给我找来。”
3.可不知为什么,从到食堂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他们每天都在吵架,和民工吵,他们之间也吵。吵什么? 仔细听听,我明白了。其实,主要矛盾只有三个。 一个是没有供应足够的热水……(到任何地方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和其他炊事员比起来,其实,我只是多了个换位思考,多了点将心比心。
解决第三个矛盾费了些周折。民工营房内从家中带来的粮食、地瓜等会莫名其妙地变少,为什么?大白天,人人都在工地干活,屋里的粮食又怎么会被偷呢?
5.在06工地,我待了两年的时间。这期间,我一直在连部食堂里,做得很开心。期间,营长曾经想把我调到营部小食堂去,我不干,营长问我为什么。我同营长说,我是农民,为农民服务,只做一点点的小事,农民们都很感激我,今天你给我一把花生,明天他给我一把炒豆,我干得很开心。你们是官,你们的伙食费都是有限的,没有津贴。分菜的时候,一样分你们会有意见;给你们多分些,其他干部会有意见,我也不会做这种事。营长听了我的话,也没再勉强我。过了段时间,大坝准备合龙。高山营承接合龙口任务。为保证按时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高山营从四个连队抽调最得力干将,组建了大坝合龙突击连。我被抽调,成为食堂的采购员。( 生存之道 )
6.“您是福州人?”我用福州土话问。
是的,我是连江人。”也许是听到乡音,与他的距离感立刻缩小
许多。我用福州话告诉他,这井里的水虽然冰甜,但水里有血吸虫,不能直接饮用。
“我太渴了,只要有水喝就行,有没有血吸虫都没有关系。”
“您等等,坐在这树下先凉一下。我房间里有泡好的凉茶,我去
端来给您喝。”说着,我站了起来,将蒲扇递给他,然后朝不远处的农场宿舍楼跑去。在宿舍里,我泡了一大茶缸凉茶,原是准备下年出工时喝的。其实,我不让他喝生水,并不是因为水里有什么血吸虫,而是我知道大暑天走了那么长的路,一身汗后,如果猛喝生水,人定会生病。 (将心比心)
7.他将我这一全副武装后,我整个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满意地 点点头:看来,钱胆衣威,俗语说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山兜农场的销售人员,也是农场的门面,出外销售,和人打交道,模样儿还是很重要的。从那以后,外出的时候,再累也要穿戴齐整,打扮和自己的身份相当。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着
8.希望场领导能处理那几个干部子女。可是,干部们却不愿意,一边表扬我,一边敷衍我,说什么反正也没有造成损失,都是孩子,算了。
个没有组织纪律的企业不会发展
个不会发展的企业不是久留之地!
我琢磨着…1976年春节,我回到福清高山。春节期间,有几人拎着礼品到家里来拜年,说是福清龙田人。龙田镇紧邻高山算是邻居。领头的那人见面就夸我做果苗做得非常大,是苗木界的把手。
8.不会吧,40%!疯了!花一倍的价钱来挖墙脚,我是什么呀,不过是一个卖树苗的。这还了得,我的情况, 福清人都知道了,钱赚太 多,是要拿去枪毙的!(赚该得的钱) 不行,我得想个法子把他们打发掉。喝茶喝茶。”我说,“谢谢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不过,大春节的,不提这事吧?
“也好,老曹你春节期间想一想,我们给的条件,很优惠哦。”
9.因此, 我的目标很明确 ,说服高山公社的领导,提供资金,提供土地,办一个玻璃厂,同时,解决老吴和小林的户口问题。
只是在当时,办工厂都是国家的事,工厂也大多在城市里办。社办企业,虽然在七十年代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我一个农业人口想办工厂,谈何容易。
我决定先找公社企业办主任方仁钦谈谈。
那时的农村,执行的政策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适当集中”。公社办的各类企业多了,管理这些企业的政府机构也应运而生。在县里,叫多种经营办,在公社就叫社队企业办或乡镇企业办。在当时,乡镇企业多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或者开些小手工作坊之类的店面。
10.旧剧场原为城隍庙,现在又成了我们的等建处。办公室设在前厅的二楼,里面办公人员只有6人:主任方仁钦,老吴、小林和我,还有筹建处成立后配备的会计和出纳切都模仿国营企业的管理条例,这也为后来高山异型玻璃厂的连年亏损埋下了伏笔。 (我原以为是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连年亏损是我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