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很好,温度虽然回升,但凉风习习,让人感到格外舒服。车窗外杨柳轻飏、鲜花盛开,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不可阻挡地来到人间。
出阳泉北,走新城大道,到三郊往东走。路不宽,但是水泥路很好走。路的一旁,是一条河,河水不大,但欢快地流动。那是有名的温河。
我们经过韩庄、马庄、小庄等几个村庄,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辛庄村。
停车场对面就是“抗战地道”,地道有半人高,得猫腰才能穿行。那个地道不长,但也转了好几个弯,每到一个口前,都有几个口,不熟悉的人,会钻入死“胡同”,约十几分钟后,我们就从另一个出口出来。
出地面,顿时感到豁然开朗,呼吸顺畅。
抬头看灿烂阳光、晴空万里,心里感慨万端: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到了哪里都是安全的,所以下地道是体验,上地面是享受。
小时候,经常看电影《地道战》,八路军和民兵利用地道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鬼哭狼嚎,那场面真叫人畅快淋漓。
据说,抗战时期,辛庄村民为应对日军频繁扫荡,在村里不同位置挖了4个地道,用来藏身或藏粮食。一个在村东的荆玉英家,村民叫“磨盘洞”。一个在村北边,五队场刘存福家。一个在村西边六队场。一个在村东,村民叫“窨子窑”,“窨子窑”规模最大,设计也较为合理,为防止敌人发现地后用毒气或烟熏,地道内还巧妙地设计了“大翻井”、“小翻井”等有效的防范设施。同时在不同的方向设计多个出口,敌人如果进到地道,可以迷惑敌人,减少伤亡。 ?
我们来到千年古槐树下,树上挂着牌子介绍,这棵槐树有1200多年的历史。公元1008年,是中国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说,这棵槐树种于北宋年间。停车场前边有省政府授予辛庄村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石牌。辛庄村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
走近古愧,古愧主干粗到两人都合抱不拢,树皮苍桑斑驳,而上边枝干稀疏,现在还未抽芽开花,也许古愧内部正在汲取水份、积蓄能量,不久就会开出朵朵白色的、散发着香气的槐花,并披上绿装,向世人展现她那千年不变的风韵。
槐树上没有红布、红条之类的挂物,也未见供奉的香火。
记得平定西关路上均有老槐树,经过时,常见有红布、红条之类的挂物,十分显眼。说那是老百姓将上了年代的古愧看作是有灵气的神仙,用红布或红条进行祈祷供奉,祈求神仙保佑。按理说,一般老百姓都有这种思想观念,而来到这大山深处的辛庄却看不到这种迷信的现象。
千年古槐东,悬挂着从辛庄走出并成长起来的抗日英雄图像及情况介绍。第一个就是刘鸿达。刘鸿达是抗日战争时期平定(路北)县第一任县长,刘鸿达的爱人窦春芳先后担任平定至太原的妇联组织领导人,刘鸿达的侄子徐广先曾担任过平定武委会主任,这三人解放后均升任国家地师级干部,一门忠烈、国家栋梁。抗战时期,辛庄村有54名热血青年英勇参军,其中有15名英雄为国捐躯,辛庄人民累计为前线运送军粮100万斤。此外,辛庄村尚有14名外籍无名烈士埋葬在村外的农田里。1952年,辛庄村把村中正对古愧的五道庙改建为烈士祠,并在祠里立了一块革命烈士纪念碑。
以身殉国的革命烈土岳勇,他的英勇事迹最让我们感动。当年。面对日本鬼子的刑讯,岳勇视死如归,决不投降,在经过四十三天非人折磨后,被敌人用七寸大铁钉钉在门板上,英勇就义。临死时对被敌人押来做人质的亲人说:“不要怕,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抚摸着弹痕累累厚重的砖墙,凝望着高高耸立的暸望哨,遥想着当年的抗战锋火,仿佛闻到了烈烈的硝烟气息,看到了无数抗日志士为国杀敌的身影。
辛庄村农家饭店,我们特邀朋友的父亲——辛庄村七十年代曾在38军(万岁军)参过军的退伍军人刘二苗老人一起吃饭。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十分健谈。老人说,辛庄村人纯朴厚道,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八路军送吃送喝。他说曾经震惊中外的争矿运动爱国绅士刘焕斗就是辛庄村人。老人当兵时曾画讽刺漫画,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村前温河,水哗哗流,却打不出井水,我问老人,辛庄村家家吃得还是地窖水,没有水井。村任主任解释说,这些年来,村干部只注重开发旅游产业,没有把打井事提上日程。他刚上任,正在做规划,等村子稳定住就向上级申请打井,一定要让村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