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山禽图》
赵佶
山禽矜逸态①,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注释
①山禽:指白头翁。矜:矜持,有自负意。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代画家。在位期间,政治上黑暗腐败,生活上奢侈淫靡,对百姓横征暴敛,激化社会矛盾。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城,他和儿子赵桓被掳至北方,绍兴五年(1135),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书画家,雅爱翰墨丹青,书法学黄庭坚,自创“瘦金体”。他擅长画花鸟画,设色匀净,富丽典雅,造型生动精妙,受黄派画家和吴元翰的影响很深。汤垕说他:“徽宗性嗜图画,作花鸟、山石、人物,入妙品,作墨花墨石,间有入神品者。历代帝王能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画鉴》)他扩充宫廷画院,培养绘画人才,命人编篡《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搜罗历代书画,编为《宣和睿览集》,为宋代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现存作品有《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祥龙石图》等,其中有些可能是画院诸人所作。
据现存文物考察,最早在画上题诗的是赵佶。赵佶以前的题画诗,只是以绘画作品作为题咏对象,题写在画卷的首尾,或则另纸书写。赵佶选择画面空白处,用瘦金体题上诗句,自申画意,真正将诗、书、画三种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个作品中,互渗互补,构成统一的艺术整体。这不仅将我国的题画诗的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也促使中国画艺术进入一个新阶段,自此以后,中国诗、书、画以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赵佶的艺术实践是很有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在我国诗歌史、绘画史、书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赵佶自题的诗,是打开画家心扉、体识鉴赏《腊梅山禽图》的一把钥匙。诗的前三句,径直描写画面上的花鸟。画面上的白头翁,停在清香的腊梅枝上,自由安详,闲情逸态,颇有点自负的样子。绘画无法表现出“鸟语”的声音和内容,然而赵佶用“矜逸态”的诗句,申补了画意,将白头翁自鸣得意的神态描绘出来,读画人仿佛听到了它的鸣叫声。画面上腊梅初绽,粉蕊呈露,摆弄着它那轻柔的身姿,散发着清馨的香气,诗人着一“弄”字,境界全出,将腊梅的风韵逼真地传达出来。
诗的下半首,由鸟名“白头”生发立意。古诗有“白首同所归”(潘岳《金谷集作诗》)抒写朋友间的坚贞情谊,白头不渝。“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颜料,因颜色不易泯灭,暗喻友情坚贞。阮籍《吟怀诗》:“丹青著明哲,永世不相忘”。赵佶运化阮籍诗意,说朋友间已经有了坚贞不渝的信约,因此指着白头翁,表白千年不变的心意。全诗巧借双关语意,涵蕴深秀,表述自己画作这幅《腊梅山禽图》构思之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