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谁能举例说明历史人物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谁能举例说明历史人物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我觉得韩信的故事是典型的事例:

刘邦、项羽谁兴谁亡,实取决于韩信。这也是太史公书所记,齐国说客蒯通向韩信分析过的情势:「天下权在韩信」,也就是说,韩信的实力像秤锤一样,放在刘、项任何一边都会使另一边失衡。蒯通因而建议韩信维持刘、项之间的平衡,以便「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不仅与刘、项分庭抗礼,而且唯此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因为此时的韩信已经「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若依附任何一方,都难以受到信任,除非以天下相让,又如何来奖赏那天大的功劳呢?

然而韩信以为刘邦待他很好,不忍心背叛,又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应可保住齐王的封爵,享受富贵;孰知项羽一破,刘邦就袭夺了齐王的军队,将韩信送往下邳当楚王,然不久就有人密告楚王要谋反。韩信虽杀了投靠他的项羽亡将钟离眛,并亲自献给刘邦,仍被当了皇帝的刘邦捆绑带回,至此才觉悟政治无信义可言,才想到法家的名言:「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被缚回朝后,降为毫无实权的淮阴侯,自然心生怨怼,称病不朝。

韩信之死

韩信帮刘邦打下天下,落到这个下场,心中当然怨忿不服,遂乘陈豨出任钜鹿守时,与豨密谋造反。公元前一九七年,陈豨果然起兵,汉帝刘邦亲征,韩信密谋袭击吕后与太子,不幸为人告发。吕后得到萧何相国的帮助,诈称陈豨已死,骗韩信来贺时,命武士把韩信抓住,立即斩之于长乐宫的钟室里,并夷其三族。太史公描述高祖闻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真是传神之笔。韩信于斩前才悔恨不用蒯通之计,已经太晚太晚了。宋代张耒的诗句说得好:「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道出当年萧何月夜追韩信,并说动刘邦登坛拜为大将,而今则设计诱杀韩信于钟室,真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不胜感慨之至。韩信初无造反之意,若及时造反,极有可能成功。然而被贬之后,因郁气难消,始铤而走险,难怪司马迁感叹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钱大昕也感慨说:「生惭哙等伍,那至结陈豨」,既然羞与樊哙等人为伍,却要与陈豨勾结谋反,则又何故?

●韩信惨死,并非才能不如刘邦;其军事才能更是刘望尘莫及。韩信谓刘邦能将兵十万,而他自己则多多益善,足见他在皇帝面前说话仍然自负如此。然而刘邦反问,多多益善何以为我所擒?韩信以陛下善于将将作答。其实,能将将先要能将兵,显然是不得已而言之;真确的答案应该是:玩真刀真枪的军事,刘远不如韩;搞阴谋诡计的政治,则韩远不如刘。韩信具有一些真诚高贵的品质,遂为奸诈的政治家所乘,落得一生好象就是为刘邦做走狗似的,注定是兔死狗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