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深夜,酴醾的芬芳不时飘入梦中。醒来时,只见翠绿花木掩映着一道道的院门。燕子也安闲地歇息了。烛光渐渐地黯淡下来,房中更显得清冷,计算着出门人的行程,按说他该到常山地界了吧。
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怀念家乡、思恋亲人,但是又不直抒胸臆、正面表现自己对家乡妻子的思恋,而是以奇特的想象,描绘出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情态,以这种方式来写自己的情思。 “酴糜香梦怯春寒”,是写妻子在家中思念丈夫,罗衾不暖、好梦难成之状。“酴糜”,音为tu mi,亦作荼蘼,一种蔷薇科植物名,此处以酴糜花作为妻子的自喻。“香梦”的香字,一则点出“梦”者为女性,而非作者自己;二则隐喻妻子的美丽、温柔,因而反衬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深。香梦并非是说睡梦,而是说欲寻夫妻团圆之梦,怎奈“春寒”料峭,难以入梦,“春寒”二字,点明季节、气候,这也是诗人自己题诗时的切身感受这句诗中的一个“怯”字,既写出妻子的娇姿弱质,又表现出诗人自己对妻子的挚爱、关切,同时还描绘出妻子在家中,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感到的孤独清冷、百无聊赖之状。 “翠掩重门燕子闲”,写出“重门”而被“翠掩”,说明妻子家居是宅院深深、幽暗静僻、十分冷清寂寞的,连小燕子此时也不再象自天那样飞来飞去、呢喃絮语,而是安闲地呆在巢中静谧无声了。这种环境对于思念丈夫的妻子来说,更增加了一种担惊受怕之感。自然,“翠掩重门”之家,不会是普通贫寒百姓之家,但其清冷静谧之状,也不会是那种憧仆无数、富庶繁华之家,大约是个能够维特生计的低层仕吏之家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由于夜静更深、万籁无声、春寒料峭,妻子苦苦地思念丈夫、难以入睡,于是就又有了“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句。 妻子在深深的思恋中,为了打破孤独冷寂,于是把玉钗拿在手里轻轻地敲呀、敲呀,直到玉钗被敲断了,红烛也熄灭了,妻子还是未能入睡,她在计算着丈夫的行程,丈夫的归期还要等多久呢?此时此刻他该到了哪里呢?大约已经到了常山吧”。诗人为南宋人,诗中所说常山,当指今之浙江常山。 这首诗以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换位移情的手法,写出诗人怀乡思妻的绵绵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笔触细腻而生动,意远而思深,寄情而不直抒,情直意切而又形象具体,以物写情,以形写神,神情融合,深远凝聚。 郑会还有一些小诗,极具情致,读来饶有趣味: 梅 花 江梅谷寻树槎枒,雪片飘零梅片斜。 半夜和风到窗纸,不知是雪是梅花。 静夜时分,风吹雪片,风吹梅瓣,花如雪片,雪如花瓣,梅如雪,雪如梅,这等情景,读来满纸诗意盎然。 斋中独坐 香杀柑花麝不如,晚窗重理读残书。 饥乌只道无人在,偷觑盆池一个鱼。 这首诗也很有意思,诗人在书斋中独坐读书,此时柑花正放,香气怡人,在这一片静谧之中,一只饥饿的乌鸦,悄悄落下来,窥伺池中养的那条鱼,想找机会叼起来吃掉。此情此景,可谓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和古诗中常用的“蝉躁林愈静”之类的手法有相通之处。 此外,诸如“小栏干上夕阳红,古树根头雪未融。落尽梅花人易老,主张杨柳是春风”(《竹月亭》),“斫藕敲瓜酒面凉,片云如墨不成章。东风忽遣雨西去,相对两乌行夕阳”(《夏日吴园》)等小诗也耐人咀嚼,不落俗套。明代徐渭的题画诗“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大概也是借鉴了郑会诗中的“无钱可买东风醉,自写唐诗过一春”。 《千家诗》所选的郑会这首诗,写得也不错。郑会自己于旅途之中题诗于客邸之壁,却借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相思之情。 荼蘼开于春末,正所谓“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重门深掩,燕子闲懒,玉钗敲断,红烛冷残,心头的寂寞自不待言,家人惦念着远行人,每天为他计算着行程,大概此夜正说着:“该到了常山这个地方了吧?” 不过这种手法,并非郑会独创,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就评赞杜甫《月夜》诗是“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后来此手法为众诗人所惯用。白居易就有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王建也有诗:“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杜荀鹤也有:“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李商隐那首“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是回环曲折,将意思递进了一层。 然而,郑会这首诗虽然袭用了前人的意境,但画面感强,宛如一张工笔仕女春愁图,相比之下,那些唐人的诗,往往是“写意”型的,纯在意胜,笔法远不似这般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