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拜师: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取金箍棒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
销死籍
悟空执着如意棒,径登森罗殿上,正中间南面坐上.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来查.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查看.裸虫、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又看到猴属之类,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裸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麟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齐天大圣
话表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那齐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
压在五行山下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出山
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藤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额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紧箍咒
行者去解开包袱,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锦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地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苦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将锦市直裰穿上,把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
收八戒
行者见他赌咒发愿,道:“既然如此,你点把火来烧了你这住处,我方带你去.”那怪真个搬些芦苇荆棘,点着一把火,将那云栈洞烧得像个破瓦窑.对行者道:“我今已无挂碍了,你却引我去罢.”行者道:“你把钉钯与我拿着.”那怪就把钯递与行者.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即变做一条三股麻绳,走过来,把手背绑剪了.那怪真个倒背着手,凭他怎么绑缚.却又揪着耳朵,拉着他,叫“快走!快走!”那怪道:“轻着些儿!你的手重,揪得我耳根子疼.”行者道:“轻不成,顾你不得,常言道:‘善猪恶拿.’只等见了我师父,果有真心,方才放你.”他两个半云半雾的,径转高家庄来.有诗为证:
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
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
一主一宾无间隔,三交三合有玄微.
性情并喜贞元聚,同证西方话不违.
被逐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
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涂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再出山
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里,脱了妖衣,整一整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执了铁
棒,径出门来.慌得那群猴拦住道:“大圣爷爷,你往那里去?带挈我们耍子几年也好.”行者道:“小的们,你说那里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这件事,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乐天真.”众猴各各领命.
调扇
这大圣果然欢喜.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着强能,更不察来人
的意思.见是个八戒的模样,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里去?”牛魔王绰着经儿道:“师父见你许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斗他不过,难得他的宝贝,教我来迎你的.”行者笑道:“不必费心,我已得了手了.”牛王又问道:“你怎么得的?”行者道:“那老牛与我战经百十合,不分胜负.他就撇了我,去那乱石山碧波潭底,与一伙蛟精、龙精饮酒.是我暗跟他去,变作个螃蟹,偷了他所骑的辟水金睛兽,变了老牛的模样,径至芭蕉洞哄那罗刹女.那女子与老孙结了一场干夫妻,是老孙设法骗将来的.”牛王道:“却是生受了.哥哥劳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孙大圣那知真假,也虑不及此,遂将扇子递与他.
悬丝诊脉
话表孙大圣同近侍宦官,到于皇宫内院,直至寝宫门外立定.将三条金线与宦
官拿入里面,吩咐:“教内宫妃后,或近侍太监,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却将线头从窗?儿穿出与我.”真个那宦官依此言,请国王坐在龙床,按寸、关、尺,以金线一头系了,一头理出窗外.
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着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厉声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那国王在内闻言,满心欢喜.打起精神,高声应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请出外面用药来也.”
收徒
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
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运添了火候,却像个脱抬换骨之法.运遍了子午周天,那三个小王子,方才苏醒,一齐爬将起来,抹抹脸,精神抖擞,一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
真解
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
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成佛
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形象点评: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是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形象,他集中而又复杂地体现着《西游记》情理之争的主题.人的情欲表现是多样性的,此所谓七情六欲是也,这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合理要求和正常欲望.程朱理学则把人的情欲归其为邪恶,尤其是对人的好色好货之大欲,更是深恶痛绝,以为放任之,必然要违犯封建伦理道德,所以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被朱明统治者奉为至宝圭臬,用以维护思想专制,维护封建秩序.明人为此深受其毒害.吴承恩无疑有着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他和明代中后叶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一样,带着打烂理学桎梏的同样愤怒,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辉的形象.
孙悟空是个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自然之子,作为猴子,他极端好动,永不安生;作为人,他“一生受不得气”;作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缚,一句话,孙悟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任情随欲.在程朱理学统治的天罗地网中,孙悟空庄严地宣布,他的本性不可扼杀,人的情欲不要战胜.不受阎王束缚,不受天宫束缚,不受唐僧束缚,不受菩萨束缚,不受妖怪束缚,不受佛主束缚,可谓其主导性格.而且,只要谁束缚他,他就反抗谁,反抗成为孙悟空性格的本质.把这种主导性格和性格本质放在明中叶以后的反理学社会新思潮中来看,他反映的是吴承恩不受理学束缚,而且立志要打烂理学桎梏的反理学思想.这种思想,作者把它倾注在孙悟空的身上,并使他这种思想贯穿了全书始终. 凡人一生下来,情欲就会自然而生,所以孙悟空一出世就要称王,要过“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不知足而异想天开地追求一种“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不要阎王老子暗中管着的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深有寓意情节,即人的情欲是自然滋生的,是一种本能天性,一旦受到束缚,必然要走向反抗.假如没有“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的话,即假如没有程朱理学束缚的话,孙悟空也许不用出海学道而安分守己,他反抗的本性完全是被逼上梁山的.这是理学的反动,它想束缚人性,却使人们为求得个性解放而走向反抗,天理实际是无理的. 孙悟空得道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在龙宫得到一根可随人意而粗细短长的“如意金箍棒”.作者特意命其名为“如意”,决非闲来之笔,其寓意不言而喻.它是人之情欲的象征,孙悟空就是靠这根金棒,才大闹龙宫地府,大败天兵大将,后来又横扫西天妖魔的.程朱理学为了维护天理尊严和思想专制,当然不会放任人欲横流.为了束缚孙悟空的情欲,“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玉帝在齐天大圣府中分设“安静司”和“宁神司”安静宁神,不就是“灭人欲”的翻版吗?程朱理学对孙悟空不受束缚的本性估计过低,猴子怎能安静宁神呢?难怪做了佛徒之后,孙悟空还说他只会翻江倒海担山赶月而坐不了禅,区区安静、宁神二司,岂能束缚住孙悟空极瑞好动,永不安生的性格本能呢?即使被押入八卦炉——八卦炉是程朱理学对一个任情纵欲的反抗者进行天理强化教育的象征,这和杜太守延师陈最良对杜丽娘进行闺范教育而适得其反有着同样的意义.八卦炉不仅没能使孙悟空收敛自己的情欲,反而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使他更看清天理的腐朽,虚伪和残酷,促使他走向更强烈的反抗.一跳出八卦炉,即挣脱理学的牢笼,孙悟空便挥舞着金箍棒,大闹霄壤天宫,甚至要玉帝让出天宫,来一个彻底的天理人欲的翻覆.吴承恩在大闹天宫尽情地表达他对束缚人性之天理的不满,热情地赞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柱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八卦炉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被打得粉碎而终于破产.这是一曲人欲的赞歌,是明中叶以后大批进步思想家要求个性解放,打破理学束缚的理想寄托,也是程朱理学受到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冲击,不能维护封建思想专制之现实的形象写照;而促使理学趋向解体的最好武器,正是象征着人之情欲的如意金箍棒.程朱理学对孙悟空的任情纵欲使尽了解数而不能扼杀其情欲,最后不得不把他打入一个天理的牢笼,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去受五百年炼狱的悔过.八卦炉之强化没有束缚住孙悟空的本性,只好压在五行山下而武力镇压,恰恰说明封建统治者利用程朱理学束缚人们思想,扼杀人们情欲的破产,又正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中情理斗争的一个现实反映. 五百年炼狱的收效如何?孙悟空为了挣脱苦海,说他已知悔而做了佛教徒.这就是有些评论者所说的孙悟空投降了神佛,从造反英雄而做了护法弟子.宣言不等于行动.孙悟空一出五行山,马上抽出如意金箍棒,兴奋地说:“这宝贝,五百年不曾用着他,今日拿他出来挣件衣服穿穿.”遂一连打死一只老虎和六个强盗.唐僧指责孙悟空违背佛戒之不杀生,他又如在天宫做马夫似的,转身就要重返花果山.唐僧说孙悟空不受“人气”,孙悟空则说唐僧不识“人性”.人气与人性之争,实际上就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中情与理的论争.可见,虽然做了佛教徒,孙悟空仍未改悔而不受人气,仍要任情纵欲追求个性解放.神无法,佛无法,师也无法束缚住孙悟空的情欲,只好骗他戴上金箍儿,迫使他去做护法弟子. 金箍儿和紧箍咒,这是封建统治者束缚孙悟空的又一个法宝,可以理解为程朱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按理说,孙悟空皈依佛门,首要是戒杀,听从师父管束;如来佛也以为,孙悟空既然戴上金箍,是不敢有违佛门戒法的.程朱理学又一次低估了人之情欲的不可扼杀.西天一路,孙悟空冲破各种束缚和磨难,遇妖就斗,逢怪就战,大开杀戒,和在大闹天空中一样,仍然发扬了不受任何束缚的本性,和金箍儿做不了妥协的斗争.孙悟空在被戴上金箍后第一次见到菩萨时大叫:“你怎么生法儿害我?”并以辞职相威胁,直到菩萨许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又送他三根救命毫毛,孙悟空才答应继续西行.在古代社会里,明人是最会做买卖的.天地都要听从的任意指挥,这对任情纵欲的孙悟空来说,实在是一场太合算的交易了. 三打白骨精是孙悟空情欲不可抑制的集中体现.唐僧一再念紧箍咒,孙悟空也几次发誓戒杀,但一遇妖魔,不论忍受多大痛苦,他也要发泄自己的好斗本性.唐僧要赶他去,他出的价钱是只要唐僧退下金箍儿,他就“快活相应了”.收红孩儿时,菩萨要孙悟空留件东西做抵押,他指着头上的金箍说:“情愿退下,将此为当.”直到成了正果授了封号,孙悟空的第一个要求仍然是:“趁早念了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念念不忘的这个强烈愿望,难道不能说明他仍然保持着不受任何束缚的反抗性格吗?一方面是拼命束缚,一方面是拼命挣脱束缚,它具体形象地体现着情与理的斗战,也反映了明代不愿忍受理学束缚的有识之士的***同愿望. 颇值讽刺和深思的是,孙悟空西天一路并未收敛自己的情欲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佛门弟子,佛门戒杀对他没有任何约束力,他多次调侃终身为父的唐僧师父,戏骂菩萨一世无夫,讥笑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最后还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下可给孙悟空带来了麻烦,一些评论者对这个结局大为不满,孙悟空遭到和宋江一样的命运,被指责为做了投降派,西天扫妖之功被说成是镇压了自己的同类.孙悟空前后性格由此被看作是矛盾的.《西游记》前后主题矛盾或转化而不能统一,关键就在这里.如何认识这个结局呢?我以为:这个结局是合理的,它没有影响孙悟空的性格和《西游记》主题的统一. 其一、孙悟空的封号是“斗战胜佛”.斗战,正是孙悟空反抗性格的具体化;斗战必胜,这是对孙悟空反抗理学束缚的肯定.如同程朱理学不能扼杀猪八戒的食欲而封他为净坛使者一样,神佛无奈于孙悟空的好斗好战反抗之情欲,也只好封他为斗战胜佛.这是孙悟空的胜利,是人欲经过斗战终于战胜天理,又迫使天理不得不承认人欲的合理性的胜利. 其二、这个结局可以和《牡丹亭》做个比较,《牡丹亭》是典型的以情反理的作品.柳梦梅破墓,杜丽娘还魂,二人私自结合.对于封建婚姻来说,这是场既犯法律,又违礼教的婚姻,而且杜丽娘在金殿之上毫不把君父放在眼中,和柳梦梅紧紧站在一起.皇帝无奈,只好赐柳杜团圆,杜父无法,只好接受这场婚姻.难道我们能因为柳杜的婚书是皇帝恩准的,就否认柳杜爱情的社会意义吗?类似的作品很多.《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等等,都是类似的结局.对这样的结局如何看?张齐在《还魂之后有精华》一文中说:“最后依仗圣旨的力量,毕竟是汤氏阶级的时代局限的反映,但主要还是杜丽娘、柳梦梅坚持斗争的结果.”这个评论可以移用对《西游记》的评论:孙悟空终未改悔不受束缚的本性,最后还要成佛,又是曾经镇压过他的如来佛亲自封号,封的又是符合他本性的斗战胜佛.这只能说明程朱理学在人之情欲面前的黔驴技穷和彻底失败. 其三、作为文学形象,孙悟空只能选择护法成佛之路.要不,如同张君瑞一样,张君瑞不去赶考中举,就不能和崔莺莺团圆;孙悟空不去护法,就只能永远被压在五行山下“不能展挣”,干不出西天扫妖的英雄业绩.如此的话,孙悟空便成了名符其实的失败英雄.人们是不愿意看到孙悟空如此悲剧的.于是,吴承恩不负众望,为孙悟空选择了成佛的出路.吴承恩只能为孙悟空选择这样的出路,这是明代社会的一个现实.明代许多文人,终身不改自己的本性,却又不忘寻个出路,或举业,或做幕僚——吴承恩就是这样为自己选择出路的.寻找人生出路,这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欲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