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中秋的诗句 - 请帮忙分析两句诗在平仄方面的特点。

请帮忙分析两句诗在平仄方面的特点。

南朝四百八十寺

平平仄仄仄仄仄

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古代格律诗的特种拗之一,即节奏点用拗.正常来说每句第2.4.6字属于节奏点,是不能拗的,但是存在着两种节奏点用拗的特拗,这是其中一种.详细如下:

以五言律诗为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格式的一联中可以换用这样的格式: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这种特殊形式的变式有很多,总结一下,除了出句(上联)的第2个字必须是仄声,最后两个字必须是“仄仄”声,对句第2个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这四个位置不能变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会出现“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

这种特殊形式是完全脱胎于古体诗的,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是在五言律诗中出现的,且多为唐人刻意追求诗风高古所作,宋人以后也有许多学步的应用在七言诗中,但是并不多见。并且,这种特殊格式大多应用在首句,其他位置的非常罕见。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这类特殊格式在许多诗作中都能找到应用的例子,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格律诗中普遍认同的固定格式.但是由于风格过于接近古体诗,所以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是不承认、不允许的。(另外一种节奏点特种坳在科举中是允许的,这里不多说了)

而楼主问的这句诗正是这种特种拗的标准模板:本来这两句诗的正格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应用了特种拗之后,上联后五字五连仄,而下联相应的将后四字调整为"平仄仄平",这样就完成了这次特种拗救.而将这种本来常用在首句的拗用在了尾句,可以说是罕见特色之一。